大佬們說,“996”是我們這些社畜修來的福報。
不管信不信,我們些80后、90初的,在內卷重壓下,差不多都已經習慣了。可身邊的95后、00后,似乎給了我們不一樣的答案。
小陳,98年,同事里的眾多小年輕之一。之所以對他印象深刻,倒不是因為他的工作能力多么的出色,只是因為他幾乎每天都準時卡點打卡上下班。上班差不多是最后一個來,下班基本都是第一個走。辦公室的“前輩”們,也友善的給過他各種“建議”,但他不以為然。領導雖然有點不爽,但人家既沒有遲到,也沒有早退,工作任務也都能按時完成,也就不好說什么了。
同樣也是90后的我,倒是挺欣賞他這種做法的,可我自己卻做不到。倒不是公司要我加班,也不是什么鬼“辦公室文化”,純粹是因為每天手里的事情做不完,不得不加班。所以我找到了小陳,問他為何從不加班,他給我分享了3點,最后還丟下一句:能上班時間干完的事,干嘛要留到下班時間?
01
選擇和方向,往往比努力更重要
有個這樣老故事:一小孩搬石頭,父親在旁邊鼓勵:孩子,只要你全力以赴,一定搬得起來!最終孩子未能搬起石頭,他告訴父親:我已經拼全力了!父親答:你沒有拼盡全力,因為我在你旁邊,你都沒請求我的幫助!
在工作中,我們很容易在某個步驟或者某個地方,陷入死胡同,最后時間浪費了,事情還是沒能完成好。
這時候我們需要學會停下來,思考下自己是不是方向走錯了;或者說是不是有更好的方法;或者說是不是有更加方便的工具幫助你;或者說身邊是不是有同事或前輩有這方面的前輩,可以幫助到自己,向別人開口虛心請教并不丟人。
比爾蓋茨說:我總是會選擇一個懶人去完成一份困難的工作。因為,他會找到捷徑。
很多時候,我們比別人晚到達終點,可能是賽道選錯了,走了更長的路;也可能是你選擇了跑步前行,別人卻選擇了騎車。
直線管理咨詢的營銷顧問認為工作不是比賽,合適的選擇和正確的方向,便捷工具和技巧的運用,往往可以讓努力事半功倍。
02
找到重點,簡化你所要做的事情
作為一個社畜,每天最痛苦的事情之一就是永遠不知道吃什么,中午不知道吃什么,晚上不知道吃什么,不知道是吃外賣,還是下樓去小餐館,還是回家自己做飯。因為你所面對的選擇太多,就像每天堆積在手里的事情太多,不知道先做什么,不知道從哪做起。
可如果你知道外賣價格貴又可能不衛生,直接把點外賣排除呢?那么你的選擇可能就只剩下樓下的小餐館和小面館了,那每天只需要選擇是“吃飯”還是“吃面”了。
同樣,工作中,每天我們可能都會面對各種各樣的事情,但很多人都把時間浪費在糾結做什么事情上了。小陳告訴我他是這么做的:
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先把今天的任務清單按緩急、難易程度列出來,根據自己的精神狀態分配任務,一般上午精神好,效率較高,安排一兩件難度較大的工作,下午容易犯困,效率下降,安排多件難度偏小的工作,每做一件事情,把過程分解,簡化步驟按照緩急難易,分解過程,簡化所要做的事情后,每天就不會浪費大量時間在迷茫和糾結中了。
03
保持專注,拒絕拖延
工作和學習中,最難的一步,就是保持專注。因為人的注意力很難長時間集中在某一點上,尤其是現在的快餐節奏下,人們的時間更加被各種娛樂軟件、娛樂信息分割的支離破碎。但是,要高效高質的完成一件事,專注又是必不可少的。
小陳是這么做的:
桌子上保持干凈整潔,很多物品盡量收納起來,這樣可以減少工作時注意力被分散手機靜音震動,常放口袋或者包中,不能放在桌面上,或者手邊。因為看到手機,人總是會情不自禁地拿起手機,看看微信、刷刷朋友圈、刷刷微博。注意力就這樣被分散,等再回到工作中,思緒又要重新整理了。
除此之外,還分享了兩個時間法則:
2分鐘法則:如果一件事情,在 2 分鐘內可以處理完,那么就馬上著手解決它。因為很多這樣的事情,甚至沒必要排到待做事項當中,越早解決,越節省時間。
5分鐘法則:治療拖延癥的最好方法,不是去設立各種各樣的任務,也不是去下載各種各樣的時間管理軟件,而是告訴自己開始去嘗試做個 5 分鐘試試看就可以了。當你坐下來做個 5 分鐘,你會發現你自己不知不覺就做下去了,很多事情沒你想象的那么困難。所以,如果,你有什么一直想做卻一直沒做的事情的話,就坐下來做個 5 分鐘試試看吧。
上班時間能做完的事,干嘛要留到下班時間呢?應該沒人喜歡加班吧。與其等著政策落實改變加班的現狀,不如先從自身改變,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和加班說拜拜!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旨在分享,如有關于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及時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