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還驚愕于這兩年出現的一只只“黑天鵝”和“灰犀牛”時,2021年的尾聲已經悄然而至。
眾所周知,持續成功、基業長青,是每一個企業組織所追求的終極目標,而企業組織的持續成功和不斷發展,卻常常遭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
在2021年里,直線管理咨詢的營銷顧問一直在想就“什么樣的企業更容易持續成功?”這個主題寫點什么,也以此對這些年發生的事情有一個回顧和提煉。
一、迎戰不確定性,永遠是時代的大命題
近些年,注定是非常特殊的年份。
當危機襲來,部分企業在面臨短期經營困難的同時,中國宏觀經濟也出現了諸多不可逆的變化趨勢。
這些變化不僅考驗著商業模式、產品需求、危機應對等企業核心競爭力,還將深刻影響企業未來數年的發展走勢。
以往那些成功的商業思維和產品理念,正在新環境下變得有些“水土不服”,企業的經營環境和發展方向,正在被時代的車輪引向岔路口。
其實,這樣的變化趨勢并不可怕。無論是美國、歐洲,還是我們的鄰居日本,那些如今依然活躍的百年大企業,都在很早之前就經歷過數次時代變局。
他們的過往經驗告訴我們,在這樣一個時代,已經習慣了多年加速的企業要適應復雜多變的不確定環境,要提升抗經濟周期的生存能力,要抓住數字化和智能化時代的戰略新機遇,就需要及時點剎戰車,回歸初心,回歸價值觀,再造自身的核心優勢,迎戰不確定性時代。
二、企業持續成功,牢記“6字訣”
多年來,那些無論市場變化、行情起伏、時間推移、地域差異都能夠推進自己前進的行業先鋒企業,他們之間都有一個相同的特質,即自始至終堅守“深思考、慢功夫”。
于企業和企業領導者而言,“深思考”是一種清醒,幫助企業和企業領導者建立理性的認知框架,不受短期誘惑和繁雜噪音的影響;“慢功夫”是一種堅持,幫助企業和企業領導者拒絕禁錮的零和游戲,在不斷創新、不斷創造價值的歷程中,重塑企業的動態護城河。
這其實是符合企業代際發展規律的。
二三十年前,全世界市場都屬于增量市場,中國更是剛剛改革開放,更是一個“跑馬圈地”的時代。當時,有兩類企業模式:一類是專業垂直模式,專注在一個領域深耕;另一類是“大而全”的模式,業務十分廣泛,甚至一些家電公司還要做地產。在原始生態中,“大而全”模式能夠很好地跑通。
然而,今天的市場幾乎是一個存量競爭的飽和市場,過去那些大型巨頭,由于主業不清晰,漸漸失去競爭力。而那些在專業領域深耕的企業,最終成長為“生態中高又直”的大樹,扎根在消費者心目中。
專業領域的深耕,要求企業要高度的專注、持之以恒地深耕一個領域,把產品和產業價值挖掘到極致,這就意味著企業要深度思考自己的主業,不賺快錢,用匠心和慢功夫,去做出別人無法跨越的“護城河”。
只要在長期的維度上,通過反復的“深思考”把事情看清楚想透徹,通過持續的“慢功夫”把價值創造出來,企業就能走在一條康莊大道上。
這不是一句口號,也不是一碗心靈雞湯,而是企業和企業領導者的一種堅定信念,是企業和企業領導者腳踏實地的長期價值主義行動。概括起來,“深思考+慢功夫”包含以下3個方面的內涵與特質。
1. 長期戰略
“深思考+慢功夫”,首先體現為長遠的眼光與打算,人性的弱點往往表現為只顧眼前的利益與機會,難以有長遠的打算和長期的價值追求。
詹姆斯·柯林斯和杰里·波勒斯在其暢銷書《基業長青》一書中,討論位居世界前列的18家公司基業長青的理由,最終得出的結論是:偉大的公司都會制定遠大的企業愿景,以此作為有力的機制來刺激企業進步。
2. 產品力
“深思考、慢功夫”,是企業家歷來一直推崇的“工匠精神”的一種表現,其終極的體現就是為客戶提供高品質的、值得信賴的產品與服務。
曾聽過一句話:“當不確定性成為常態,一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回歸基本面”。互聯網+時代的基本面是什么?——是產品。
在大部分公司,“產品”都是核心中的核心,產品能力成為這個時代每個企業和個人的必備能力之一。產品質量的高低是企業有沒有核心競爭力的體現之一,提高產品質量是保證企業占有市場,從而能夠持續經營的重要手段。
我們常常聽人說,優秀的企業家都是產品主義者,做企業就是做人品,做人品就是做好產品,做好產品就是要貨真價實、真材實料。
無疑,福耀玻璃創始人曹德旺是這個領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福耀幾十年來一直堅持做玻璃,把小小的汽車玻璃做到極致,這正是福耀跟曹德旺最可貴的地方。
近些年的媒體喧囂并未擾亂這位汽車玻璃大王的步伐, 即便常常會因為一些話題被熱炒,他也從未想過要做站在風口浪尖上的網紅企業家,一如其自謙:“我沒什么本事,就是死心塌地做制造業”。
他口中的“死心塌地”,正是當下多數中國企業和企業家最缺的一種精神——匠心精神。
曹德旺曾不止一次呼吁企業家要重視這種精神,他曾撰文稱,在當下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期,呼喚工匠精神回歸,更需要呼喚企業家精神歸來。
“一個國家或地區,只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家打造出精益求精的產品,經濟才能可持續發展,社會才能有更大的進步,也才能為更多的工匠提供施展才能的機會,并為社會培養大量高素質人才。”
3. 長期投入
核心競爭力的打造,需要長時間的積累,更是一個系統工程。
這種競爭力,不僅僅在于一些好看的參數,不僅僅在于一些物料堆積,而是藏在每一個細節中。
從知識的角度上看,這個世界上存在2種知識:
一種是顯性的知識,就是一些標準化的規章流程、設計規劃等,只要照做,人人都會做。
一種是“默會知識”,就是隱性的知識,這需要長久的功夫積累,才能感受到、才能把握好。就像同樣是新東方學校畢業的廚師,都按照一個菜譜炒菜,1年的廚師,就是沒有5年的廚師做得好吃。
同樣,這種“默會的知識”,在企業領域,也構成了其不可被超越的核心競爭力,這就是為什么很多企業說“給你圖紙你也造不出來”的原因,這也就是投資大咖巴菲特最看重的、最有價值的“護城河”。
回歸到“深思考、慢功夫”層面,這就意味著企業要用很長的時間去打造核心競爭力,意味著要為未來長期發展舍得投入,注重軟實力的打造,注重核心能力的培育。
真正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級企業和品牌,就在于其持續打造系統性競爭力,首先是對人才、技術、管理等軟實力要素舍得投、連續投、長期投。
三、結語
互聯網時代,社會愈加多元,我們不能輕易否定或肯定什么。但“深思考、慢功夫”依然是值得堅守的一種價值觀。
只有企業和品牌,專注于長遠目標、用心投入生產與技術創新,把握產品品質,始終穩扎穩打的耕耘市場,才可謂是“光而不耀”的商業楷模。
其實,人生的每一次選擇都是一次重要的價值判斷,而每一次判斷都來源于人們的底層信念。流水不爭先,爭的是滔滔不絕。無論從事任何工作和事業,只要著眼于長遠,躬耕于價值,就一定能夠經受時間的考驗,找到迎接挑戰的端緒。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旨在分享,如有關于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及時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