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麥肯錫,波士頓這些,還有一些國內咨詢公司,有券商投行作為買方和賣方的紐帶,上市公司還要咨詢什么呢?投行可以幫你上市幫你賣證券已經足夠了。如果是戰略方面的咨詢,大的上市公司本身肯定有強大的咨詢部門,為什么還要找咨詢公司呢。請大家解惑。分享大家的觀點。
這個問題不僅是題主的困惑,也包含了一些誤解。結合個人的咨詢工作經驗,我來展開講講這個話題。
— 2 —
首先我們先快速看看企業拒絕咨詢的常見理由;然后從中分析下企業背后的邏輯,找出底層原因;最后再針對性指出咨詢的關鍵價值。
咨詢需要學會拒絕接受,也要學會了接受拒絕。通常企業拒絕咨詢的理由多種多樣,大體有這么三類。
第一種,認為咨詢無用。企業認為咨詢對業務沒有太大幫助,不如實打實來人幫助我們一起工作,甚至咨詢費要依據企業業績提升程度進行支付。這類企業通常沒有接受過咨詢輔導的相關經驗,對咨詢工作價值存在重大誤解。
第二種,覺得自己可以。公司認為團隊能力很強,碰到的問題只是由于對新領域的不了解,或者只對咨詢公司的方案設計感興趣,團隊可以依照方案執行。這類企業團隊通常非常自信,對團隊能力有著高分評價,認為只要團隊獲取到必要信息就可以無所不能。
第三種,想著等我長大。公司資源有限,需要把有限的資源投入到市場擴張或者團隊招募上,咨詢所解決的問題可以先放放。這類企業要么是處于發展初期,要么是業務快速成長期,對資源的開銷非常的謹慎,能節省就節省,請外部咨詢優先級很低。
— 3 —
其實這三種理由背后的邏輯都或多或少存在著對咨詢價值的認知偏差。
第一種認為咨詢無用的背后,通常的企業負責人的認知是行勝于言,實踐大于理論。幾乎沒有人認為理論大于實踐,但認為實踐大于理論的大有人在。部分這類企業存續時間較長,在改革開放初期抓住時代機遇野蠻生長,遺憾的是企業管理層的格局和公司管理機制卻沒能隨著業務同步成長。有些公司內部還是一言堂,家族親戚兄弟控制企業多個部門,做事依靠多年的默契和信任慣性向前,非家族管理干部的職場前途取決于是否能對老板意志準確領會,是否可以在老板做出決策后能強力推動執行。外部咨詢就更沒有建言獻策的公司氣氛和條件。
第二種自己可以的認知,通常發生在企業快速擴張順風順水的階段。業務負責人對團隊的能力結構和能力邊界過度自信。認為只要商業信息足夠充分,團隊任何事情都可以獨立順利完成。這類企業通常認為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商業信息都應該是對稱的。這其實是對包含行業規則、關鍵成功要素等商業機密的輕視,真實商業世界里,最具價值的信息永遠不會是對稱的,只有少數人掌握著價值千金的商業機密。
第三種是等我長大的企業通常對學習型組織認知不足。對于企業而言,資源永遠都是不足的,當然要將企業的資源投入到最關鍵的價值環節上。但如果已經認識到企業出現問題并無法經過快速調整從內部解決后,仍不重視引入外部大腦,積極推動資源整合,促動內部團隊學習,這樣的決策通常會讓企業陷入更加被動的境地。有些企業病是可以及時調節后自愈的,有些就必須請企業醫生幫忙。
— 4 —
咨詢工作是先進的商業思想與領先的商業實踐之間的橋梁。咨詢公司通過內部產品服務,可以將先進的商業思想和理論轉化為企業可以有效落地實施的方法論。同時,通過咨詢實踐的信息反饋,優化和完善商業理論的內容和邊界,為商業學術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咨詢工作是企業創始人和管理者從生意人成長為企業家的必修課。公司管理者將畢生精力投入到企業的經營中,若能將長期商業實踐中形成的垂直精深的知識與咨詢工作跨界跨領域的橫向方法論有機結合,必將引領企業提升到下一個階段。
咨詢是組織打開組織邊界,向外部學習的突破點。打開組織邊界,整合外部資源,應用外部智慧的能力,將成為新型學習型組織達成市場成功的關鍵。
— 5 —
咨詢工作的本質,說白了就是應需提供幫助的專業。因此每個人都是咨詢師,每個人也都需要別人的意見和幫助。醫生是治療人的身體疾病,人得病了要去醫院。咨詢師是治療企業的組織疾病,企業得病了要去找咨詢公司,這是自然和正確的選擇。
— 6 —
國內企業家和管理者,對咨詢的價值仍需要加深理解;而國內本土咨詢公司,還有太多需要提升和改善的空間。解決中國企業課題,講好中國企業的故事,將是本土咨詢公司的價值底色。
直線管理咨詢成立以來,已經為包括大族激光、研祥智能、中集智能、證通電子、英威騰、新綸科技、廣電運通、深信服、卓寶集團、東泰集團、超頻三、遠成集團、文化長城、烯旺科技、天長地久、雷賽智能、三旺通信、匯金科技、南京萬德等各行業超過200家上市公司或領導企業提供過咨詢或培訓服務。服務過的企業都獲得了營銷改善或業績提升。被廣大客戶譽為“能保證服務效果”的咨詢機構。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旨在分享,如有關于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及時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