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線管理咨詢的營銷顧問發現沿著中國企業成長模式走。到了2000年,有一個重要要素進來,就是技術;2012年開始,互聯網和數字技術對企業成長產生特別重大的影響。數字技術和互聯網技術對企業成長的影響到底是什么?
1、組織要回答時代的問題
這次疫情讓我們深刻理解到,所有人都是命運共同體。我們得到的和依靠的很多東西,都與其他人息息相關。疫情期間的這些醫護工作者,其實我們并不熟悉,但是我們的生命是他們在守護。
所以在討論這個話題時,組織要回答在時代中必須回答的問題,那就是,我們今天到底遭遇的挑戰是什么,解決之道是什么。
以前企業遭遇的主要問題是資源的稀缺、行情的波動,但是在數字化和互聯網時代,挑戰和之前完全不一樣。今天的組織面臨三個最重要的變化:
第一,績效由組織外部因素決定。在今天,一個企業不管做得多好,外部的影響因素變得更重要。就像這次疫情,它使得幾乎所有企業都需要轉變發展方式。
第二,核心不是分享而是協同。你能不能與相關要素形成一個命運共同體,不僅僅是分享,更多的是要去協同。
第三,組織面對的根本性挑戰。挑戰有三點:持續的不確定性,無法判斷的未來,以及萬物互聯所帶來的更透徹的影響。就像這次,我們很難預估疫情接下來的變化是什么、帶來的不確定性是什么,但我們知道必須做好與它共存的準備。
2、面對巨大變化,組織需要新形態
這些挑戰會影響到所有企業組織成長的組織形態,于是我開始研究,哪些企業能夠應對這些挑戰獲得成長。我發現這些企業有一些共性的特征,包括打開邊界、能夠真正駕馭和引領變化、能夠彼此加持互相成長、共創價值。
所有這些特征,我用一個詞來描述,叫做「共生型組織」。
選這個詞之前,我花了很多心思。一開始我想用「賦能」,然后又想用「智慧」、「智能」。有一次和生物學家交流的時候,他們跟我討論免疫力、抗體、抗原等等一系列概念,我突然理解到,其實這就是「共生」。
你要開始有一個跨領域的價值網,而且是一個非常高效的組織形態。所有的網絡成員必須是互為主體、資源互通、價值共享,利益共享,進而創造單個組織無法實現的高水平的發展。
提出共生型組織的定義后,我不斷地研究它,發現它有四個特征:
第一,互為主體性。我們習慣性于主客體關系,以我為主或是共贏關系,但是當你要共生時,需要互為主體。你必須確定別人也是獨立的、你也是獨立的,他有主體的需求、你也有主體需求,這個時候才可以共生。
第二,整體多利性。共生有四種情形:一種互利共生,大家都能夠有共享的利益;二是偏利共生,一部分人能得到利益,但是一部分人得不到;三是偏害共生,自己得到好處,但另外一方有損失;四是吞噬替代,乙方被吞噬掉、被替代掉。我們討論在共生型組織時,我更強調的是整體多利性,而不是吞噬替代的情形。
第三,柔性靈活性。可以應對變化做靈活調整,正如生物學家達爾文所講,“在劇烈變化的環境中,能夠生存再來的不是那些最強壯的,也不是那些最聰明的,而是那些最靈活的,懂得適時變化的。”
第四,效率協同性。在組織績效由內部轉向外部的今天,組織需要解決整體效率,既包括組織內部效率,又包括組織外部效率。
3、共生型組織的認知突破
我們需要討論的最重要的部分是,怎么去構建共生型組織。首先要在認知突破當中做準備。
包括今天我們來看疫情的時候,我也是強調怎么做認知的調整,以接受我們所面對的完全未知和不確定性。有三點特別重要:
1. 打開員工邊界
你能不能真正讓你的組織接受員工的流動,接受他在不同的組織間的調整變化。
那些能夠面對不確定性的組織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可以接受員工流動。事實上員工確實是要流動的,如果不給他一種流動的設計,他會很難。我們把這個稱之為「員工邊界」,它不僅僅是一個垂直的晉升過程,也是一個橫向的發展邏輯,甚至會在組織內外跨來跨去的調整。
我以前跟第一代傳統企業家交流時問他們,如果員工離職之后又來應聘,你要不要?早期的企業家就回答說,不會選這樣的人。但現在大部分的企業家會說,我還是會看他是不是更勝任,如果是,我可以接受。這說明他對員工邊界的認知調整是有變化的。
2. 打開顧客邊界
對顧客的理解,不僅僅是放在原有的一個產業中,而是要打開產業。比如,你不能僅僅理解為顧客就是來買電器產品,他其實是在買一個智能家庭生活。
3. 慢就是快:「不可替代」的路徑
我們常常會講,我非常急著要把所有的東西做了,不符合我的概念做不了。但實際上,當你沒有不可被替代價值時,你在一個共生體系中就很難有存活的機會。這時候你不應該僅僅討論「快」,而應該專注于做有價值的部分。
4、底層邏輯:共生型組織的四重境界
在我做企業調研的過程中發現,優秀企業確實做得到在四個底層邏輯上調整,而這是傳統企業做不到。
1. 共生信仰
首先要有共生的基本價值取向這樣一個底層的概念。在這個底層概念中,你要能夠約束自己,中和利他,更重要的不是用競爭的邏輯,而是共同生長的邏輯,致力于生長。
2. 顧客主義
在一個完全不確定的環境當中,唯一確定的就是顧客。我們之所以能夠共生,因為我們可以為顧客創造價值。
即使在這么大的疫情期間,我們還是可以看到有一些企業是在增長的,很多受沖擊的行業中也有優秀的企業存在。因為它們知道顧客在變化,自己就應該如何理解這個變化,然后不斷地回到顧客端去討論。
3. 技術穿透
借助于技術,在這個時代我們可以討論共生這個概念。因為技術可以穿透整個價值網絡,讓大家形成一個大的系統,而這個大的系統形成一種技術構建的組織語言,讓我們可以高效地去結合,使得共創、共享、共用變成可行的現實。
4.「無我」領導
這個是對于企業的領導者給的建議。無論是看阿里的生態系、騰訊的生態系、小米的生態系,還是華為的生態系,我有一個很深地印象,它們非常愿意去賦能、協同,而且牽引、陪伴,讓整個生態伙伴能夠像從樹木變成森林一樣成長起來。這就跟它們能夠真正去理解「無我」的概念有很大關系。
我深受《道德經》的影響,它說你的「無為」,是因為你能夠讓和你相關的人「有為」。在「共生」這個概念中,因為和你相關的人都可以成長得非常好,這個時候「無為」就會存在。
在與疫情共處的空間下,有幾件事對我們而言更加重要:第一,致力于不可替代性,真正創造價值;第二,回歸顧客價值,真的回到顧客端為顧客創造價值;第三,擁有數字化能力。在線化、數字化成為今天的必選項時,我們要擁有這種能力;第四,構建協同共生的組織。擁有共生的協同伙伴,才可以讓我們面對不確定性。
“共生型組織生態網絡摒棄了傳統的單線競爭的線性思維,打破了價值活動分離的機械模式,真正圍繞顧客價值創造開展,將理解和創造顧客價值作為組織的核心。”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旨在分享,如有關于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及時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