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永遠的風口,也沒有永遠的低谷,順應趨勢改變,終會迎來曙光。
7月17日,美國咨詢公司發布了一份報道稱:
2018年全世界方便面銷量達到了1036億份,中國市場占全球方便面銷量的38.85%。其中,中國人均年消費量為29份,是全球人均方便面銷量的2.13倍。
無獨有偶,世界方便面協會也發布了一組數據,稱從2018年開始,中國方便面市場銷量呈明顯回升態勢,2019年有望回到2014年的水平。
1、敗也外賣,成也外賣
在方便面市場,有這么一句話,叫做“打敗康師傅的不是統一,而是美團和餓了么”。
一語道破了方便面市場遭遇的危機!
2013年后,隨著美團布局外賣市場,外賣江湖掀起了補貼大戰。在價格的刺激下,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傾向于“點外賣”的消費場景,而不是“吃泡面”。
結果就是,方便面的銷量出現了嚴重的下滑!
2016年,我國方便面銷量為385.2億份,為五年來最低水平。五年累計跌去了近80億份,相當于每天需求下降了723萬份。
不過,隨著美團外賣和餓了么雙寡頭的競爭格局形成,外賣市場的打法也發生了改變。一方面,“燒錢補貼”的力度越來越小;另一方面,外賣的平均價格不斷上漲,陸續從10-20元的市場推出。
也就是說,隨著外賣的消費升級,方便面又重新填補了市場的空白!
可能有人要問了,方便面作為“垃圾食品”的形象早已經根深蒂固,為何還會重新獲得消費者的親睞呢?
在我看來,其實有三個原因。
首先,“垃圾食品”并不意味著消費者會拒絕消費,這個邏輯其實和燒烤、奶茶是一樣的。而且,就便利性而言,方便面仍不可代替;
其次,在“下沉市場”里方便面仍是首選,尤其是外賣價格不斷上移的背景下;
最后,以康師傅、統一為代表的方便面企業,也在不斷推動產品的升級換代,而不是坐以待斃。
2、產品升級,康師傅抓住了消費升級的檔口
數據不會說假話。
過去一年,康師傅高端方便面銷售額同比增長10.6%,而售價較低的干脆面則下滑24%。
另外,根據康師傅京東自營店顯示,“Express速達面館”的評價在5萬+以上。也就是說,平均售價為25元一碗的“高端面”,已經獲得了諸多消費者的認可。
除此之外,作為康師傅的線下實體店,“康師傅私房面館”近些年加快了開店的節奏。如今,在很多購物中心,或者高鐵站、火車站、汽車站都能夠看到該門店的身影。
盡管45元的售價略顯得有點貴,但其高端的業態也已經開始被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所接受。
再說統一。
2018年,統一方便面5元以上的產品占比為26%,較2017年提升約5個百分點。旗下高端產品湯達人銷售額同比增長達30%,營收規模超過了20億元,五年增長近20倍。
與康師傅相似,統一也推出了售價為19.9元的“滿漢大餐”半筋半肉牛肉面,獲得了消費者的不錯反饋。根據京東統一自營旗艦店的數據顯示,該新品獲得了2.4萬+的評價,可以說也是一個不錯的開端。
也就是說,統一在高端方便面市場,也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
還要說的是,統一還跨界進入了“自熱米飯”領域,其自有子品牌“開小灶”也取得了不錯的銷量。數據顯示,土豆煨牛腩口味單品在京東旗艦店的擁有5.5萬+的評價,售價為24.2元。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盡管方便面市場回暖,但并不是低端方便面的“回光返照”,而是在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中高端方便面品質改善帶來的結果。
3、利潤率回升、高端產品初見成效
品牌能否擺脫陰霾?
表面上看,康師傅、統一勝在了產品升級。實際上,是品牌緊貼消費者需求的結果。
2018年,康師傅的營收為606億元,同比增長為2.94%,但是凈利潤卻同比大漲35.42%;與康師傅相似,統一的營收增幅盡管僅為4.56%,但是凈利潤的增幅卻達到了17.25%。
很明顯,這絕非偶然!
一方面,中高端方便面銷量占比的提高,提高了產品的利潤率增加;另一方面,在低端市場能夠穩住的情況下,中高端市場的前景又為康師傅、統一打開了新的增長大門。
方便面行業再次論證了一個道理:表面上看,康師傅、統一是直接競爭對手,但實際上,二者更像是所謂的“同進同退的難兄難弟”。或者更準確的說,康師傅和統一是“命運共同體”。
當然,這也不意味著冬天就此過去。
比如,中高端產品能否持續性的或者消費者親睞;比如,產品質量安全問題能否得到有效控制。
這些,都是品牌還需要認真思考的地方。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旨在分享,如有關于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及時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