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球氣候變暖已經愈發嚴重,甚至到了迫在眉睫的邊緣。任何一個個體都無法逃避全球變暖的現實。
正因如此,“碳中和”與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
近期,直線管理咨詢的營銷顧問發現全國各地拉閘限電的消息迅速沖上熱搜。而東北這邊,一些居民的生活也受到了影響。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原因有兩點:
首先,是為了響應國家能耗雙控的號召,各地區企業需要控制生產,以確保節能減排目標的落實。
圖片來源:@第一財經日報微博截圖
其次,是今年煤炭價格持續走高,增加了電廠發電成本。
圖片來源:@央視財經微博截圖
一些電廠為了確保冬季電力供應,就要暫緩供電,把煤炭留在后面使用。
剩下還在發電的電廠,面對陡然增加的供電需求,也沒法立刻消化。為了確保供電安全,防止負荷過大,不得已才停掉了一些民用供電。
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微博截圖
可無論是什么原因,我們普通人最關注的,只是停電問題在后續是否能得到解決?我們能否減少對于煤炭發電的依賴?
對于這些問題,其實國家早就幫我們想到了,而解決辦法,就是實現“碳中和”。
01
什么是碳中和?
今年9月22日,習主席在講話中強調,中國將力爭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微博截圖
由此可見,實現“碳達峰”與“碳中和”目標,推行綠色低碳生活,已經成了國家重點方針。
那以上兩個關于碳的名詞,又是啥意思呢?
可以用兩個例子來解釋:
第一個例子,樓下新開了一家燒烤店,我們天天晚上去擼串,吃的那叫一個香。
連續吃了一周,有天突然感覺吃膩了,對串的欲望達到了頂峰,簡稱“串達峰”,之后便不再像當初那樣積極,只會偶爾去吃幾次。
而“碳達峰”也是同樣的邏輯。
當國家想要實現綠色低碳目標,第一個里程碑,就是碳排放(溫室氣體)在某一階段達到峰值(最高點)后,開始逐漸下降。
這就像是我們吃串,只有吃膩了,才會步入減肥階段。
根據三個皮匠報告文庫提供的數據顯示:
美國實現碳達峰的時間是2007年,實現碳中和的時間為2050年;
歐盟實現碳達峰的時間為1990年,實現碳中和的時間為2050年;
這就可以看出,“碳達峰”是我們實現“碳中和”的敲門磚。
第二個例子,我們在減肥過程中,某天晚上還是沒能抵住誘惑,又去燒烤店擼了一頓串。
雖然吃的時候很爽,可吃完就后悔了。
后悔咋整?想法子補救唄。
然后,我們就得跑到健身房去鍛煉,第二天早上還要起床跑步,早上到公司也只是簡單吃兩口,中午和晚上直接不吃了。
這一通操作,就是想用鍛煉節食,來抵消掉我們擼串時所攝入的卡路里,避免體重增加,以實現烤串與減肥的平衡,簡稱“串中和”。
而“碳中和”也是同樣的邏輯。
國家實現這一目標,就像是我們吃串之后想要減肥。發展經濟所排放的溫室氣體,就要想辦法用綠色手段,把它抵消掉。
你來我往,以此中和碳的排放,最終起到保護環境的效果,這就是“碳中和”。
根據世界資源研究所的數據顯示,各個國家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電力/熱力用能占了大頭30.4%。
在2018年的統計中,國內發電/供熱行業所產生的碳排放,占全國總排放的51%
所以,國家之所以要推行能耗雙控政策,限制企業用電,就是要給綠色再生能源的發展,提供空間。
而這種綠色能源,除了替換燃煤發電,還能給我們普通人帶來什么呢?
02
綠色能源能帶來什么?
根據安永提供的數據,目前我國的綠色能源發展,有四條路線:
第一是太陽能發電,用集中式大型光伏電站,直接并入公共電網。再加上一些分布式光伏電站,緩解個別地區的供電壓力。
第二是風力發電,2020年我國累計陸上風電裝機總量,已經位于全球第一,累計海上風電裝機總量位于全球第二。
第三是水力發電,我國三峽水電站體量與2019年水電累計裝機容量都是世界第一。
第四是生物質發電,主要利用農林廢物中和分解后,所產生的沼氣來發電。因為國內生物質資源較為豐富,所以這個領域也極具潛力。
而綠色能源的作用還不僅于此。
為什么這么說呢?
因為在過去,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誕生,讓機器全面代替手工勞動。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誕生,則讓電氣被廣泛運用。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誕生,互聯網技術打破了區域限制,將信息傳遞到世界各地。
而本次以碳中和為目標的綠色經濟,也同樣會開創一個新的時代。
畢竟,國家在推行以綠色能源,替換傳統煤電能源的過程中,會創造出大量新的就業機會。
根據安永的預測,在2020年~2050年之間,將會有70萬億的基礎設施投資被撬動。
這意味著,包括能源、建筑、交通、互聯網等國內諸多產業,都將從原來高碳排放領域,轉向低碳綠色領域。
許多普通人,也將在這種轉型過程中,找到新的機會。僅在零碳電力、可再生、氫能源等新興領域,就將創造出3000萬個就業崗位。
這與國家所推行的共同富裕政策,也相互契合。
圖片來源:@新華社微博截圖
我們的日常生活、交通出行、學校教育、再到國際關系,都會因“碳中和”所推動的綠色低碳變革,產生積極正面的影響。
雖然“碳中和”的發展,是我們普通人未來的福音。但問題是,目前全球氣候變暖已經愈發嚴重,甚至到了迫在眉睫的邊緣。
03
推動綠色低碳
我們每個人能做些什么?
由于全球碳排放(溫室氣體)總量,在近幾年依舊居高不下,在2020年6月,北極圈內一個西伯利亞小鎮,氣溫居然達到了38度。
其實不只是北極。
2020年全球平均氣溫,比工業化之前上升了大約1.2度。

圖片來源:@環球資訊微博截圖
你可能會覺得,這才上升一度多,也不算什么事。
但實際上,我們人類所居住的地球,距離崩潰邊緣,只有5度的距離。
根據聯合國氣候變化委員會提供的數據顯示:
如果全球平均氣溫上升5度,地球生態環境將會被完全破壞,城市會被洪水淹沒,生物會大批量滅絕,人類的生存,也將步入終點。
如果全球平均氣溫上升2度,也好不到哪去。
動物會因此減少8%,珊瑚礁會消失99%,水資源會變得匱乏,極端天氣會更加頻繁。
對于極端天氣這一點,近兩年我們已經是深有體會。
例如,去年東北接連遭受8號臺風“巴威”、9號臺風“美莎克”,10號臺風“海神”的三連擊。
今年2月,美國德州遭遇極寒天氣,原本溫度適宜的地區,瞬間降溫到零下22度。
今年七月,我國河南鄭州又遭遇了特大暴雨。僅過兩個月,美國紐約也遭受了暴雨的襲擊。
全球各地極端天氣頻發,也印證了我們解決氣候變暖問題,降低碳排放的緊迫性。
那在這方面,普通人能做些什么呢?
根據安永在《一本書讀懂碳中和》所提供的建議,我們能做的有以下幾點:
1.綠色出行
可以通過自行車、電動公交車、地鐵、電動汽車等交通工具,以及合乘、共享等出行方式,減少碳排放。
2.環保辦公
選擇可循環的辦公文具,減少打印、復印次數,并養成節約紙張的習慣。
3.降低能耗
在電器選擇上,盡量使用節能電器,平時要注重節約用電,及時關閉不使用的電器。
4.減少肉類攝入
在不影響健康營養的基礎上,切勿對肉類“暴飲暴食”,可以適當用素食餐飲來替代。
5.配合國家低碳政策
對植樹造林、綠色生活、節能減排的相關活動,要予以支持。沿著國家實現“碳中和”的方向上,共筑美好的未來。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旨在分享,如有關于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及時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