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你是普通人,也完全可以通過學習獲得領導力。
那么,領導力是什么?怎么培養領導力?好領導壞領導的區別在哪兒?
那么,什么是可復制的領導力?
領導力可以學會嗎?很多人會搖頭。在東方,“領導力”被神化為一種“感覺”,似乎無法通過學習學會。
但通過領導力課程,成千上萬的創業者、企業老板通過學習,提升了領導力,帶來了企業發展切切實實的改變。
為什么領導力可以學會?為什么領導力可以“復制”?
“復制”的關鍵在于工具化。掌握工具,人人可以具備領導力,領導的實際效果也會事半功倍。
針對這一點,西方社會走在了我們的前面。例如:可口可樂、寶潔這樣的大企業,講究的是工具化,把工作拆分成可以完成并檢驗的步驟,員工接受訓練,按照步驟行事,有條不紊。
在這樣的體系中,員工效率變高,領導的領導效果也有顯著的提升。而這種“工具”是可以復制的,可以輕松傳遞給下一個人,實現領導力的永續發展。
還有一些領導者會陷入“執行力”的迷思,執著于提升員工的執行力,殊不知員工的執行力等于領導的領導力。
只有領導提升了領導力,才可能帶來員工在執行層面的高效表現。
那么,具體應該如何去做呢?
不得不說,日本企業的做法值得借鑒。在日本企業中,領導給員工交代工作任務,一般需要交代五遍。
第1遍,交代清楚事項;
第2遍,要求員工復述;
第3遍,和員工探討此事項的目的;
第4遍,做應急預案;
第5遍,要求員工提出個人見解。
經過這樣的復雜流程,可以確保員工充分理解做事的目的和方法,減少后續失誤的可能,避免徒勞無功,防止“重做”的風險,而重做是企業最大的非必要成本。
和日本人的這種做法恰恰相反,許多中國管理者的口頭禪是“不要讓我說第二遍”,這樣就會造成員工理解上的偏差,做出來的成果可能與你的期待南轅北轍。
這就是領導力高低的區別。
那么,領導和管理有什么區別嗎?
“領導”和“管理”是不同的。二者之間的區別之一就是核心驅動力不同。
管理的核心驅動力是“怕”。
員工怕老板,擔心做事情做不好,擔心完不成KPI,這樣帶來的后果是,工作往往只是交差、應付,沒有創造性,也沒有責任感,長此以往,還會導致團隊的不和諧。
和管理不同,“領導”的核心驅動力是尊敬和信任。員工對老板有著充分的尊敬和信任,相信跟著你能成大事,才會真正投入到工作之中,盡心盡力。
用怕來驅動團隊,這個行為就叫做“管理”;而用尊敬和信任來驅動團隊,就叫做“領導”,二者的性質有顯著的區別,所帶來的結果也完全不一樣。
除此之外,每個管理者身上都有三個角色:領導者、管理者、執行者。要分別發揮好這三個角色,才能帶來領導力的提升。
三種角色的比重、三種職能發揮水平的高低,決定了管理者的三個層次。
下面,我們分別來看下。
1.領導者的角色
領導者是通過營造氛圍來提升績效的人。
管理團隊時,團隊的氛圍非常重要。氛圍好了,團隊的凝聚力強,工作效果就好。反之,如果團隊氛圍不佳,工作產出也不會好。
2.管理者的角色
管理者是通過別人來完成工作的人,只有明確了這個定義,才能避免“事必親躬”的錯誤做法。
凡事都要親力親為的領導者,不是優秀的領導者。凡事親力親為,員工的創造力和活力會被壓制,領導者的精力也不足以承擔,最后的結果是毀滅性的。
3.執行者的角色
執行的核心定義是給出結果。
在日常的工作中,有太多的執行者只是“執行”命令、完成既定的動作,卻沒有給出相應的結果、沒有產出。這樣的執行是無效的,而且會傷害團隊。
優秀的執行者需要認真執行,給出結果,同時及時對工作內容本身進行反饋,形成自己的認識和見解。
2020年結束已經不足60天,2021年該怎么辦?
作為企業經營者年底再忙也要擠出時間總結、反思、規劃、布局...... ,著手開拓企業經營思路,提升企業營銷領導力,避免入坑。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旨在分享,如有關于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及時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