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里,許多人明明知道要有目標,但就是不知道想做什么,感覺對一切事物都提不起興趣,沒有動力,怎么辦?
比如,在一線城市里打拼,收入還行,但每天996,下了班身心俱疲。也想過要有自己的生活,卻一直缺乏動力,周末就是看劇癱倒、打發時間,接著開始新一周的循環。
或者,在三線小城市里,守著一個無聊且清閑的崗位,衣食無憂,但生活也一成不變,平淡單調。想著要有一些變化,但又限于身邊的圈子,不知道從何著手。
簡而言之:沒有人是一開始就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想成為什么樣的人」的,一切都是在探索和試錯中,不斷培養和生成的。
你可以把它理解為一條「S」形的路徑 —— 我可能看不到終點在哪兒,但每往前走一步,我都可以根據環境給我的反饋,來判斷「我有沒有走在合適的道路上」。只要我能夠及時調整方向,就一定能抵達目標。
那么,如何幫助我們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和目標呢?
有幾點小小的建議,或許可以幫到你。
一、 發現自己的傾向
興趣、激情、目標……這些,都未必是能夠「發現」的。但有一樣東西是可以發現的,那就是我們的傾向。
實際上,在你二三十年的成長歷程里,在你不知不覺的時候,你的人格已經被先天基因和成長環境塑造了一遍。在你跟外界交互的過程里,你已經有一些特質得到了反饋和強化,另一些特質被抑制。你要做的,就是去找到前者。
有些人可能能言善辯,特別擅于跟別人溝通;有些人可能非常細心,能體察到別人的情緒;有些人可能有很強的「鈍感力」,不容易被打垮、擊退……這些,都是你可以去發現和利用的「傾向」。
一般來說,我會建議對方從這三個方向去思考:
1、從小到大,我被夸獎、肯定得最多的地方是什么?
2、有沒有哪些工作我做起來最得心應手、最容易受到別人肯定的?
3、如果我能向身邊的人「出售」我的時間,他們會愿意花錢讓我來幫什么忙?
這可以幫你找到你擅長的特質,從而建立你的自我效能感,開啟定位之旅。
二、 從微小的行動開始
我們總是覺得:喜歡一件事情,才能把它做好;但實際上恰恰相反:很多時候,正是因為我們對一件事情做得好,學得快,我們才會喜歡上它。
所以,如何形成自己的興趣?最簡單的邏輯就是:去做你比較擅長、且你感到有意義的事情。一旦能夠從中形成穩定的、持續的反饋,你就會自然而然地對它產生興趣。
所以,找到你的傾向后,不妨在生活、工作中去創造機會,創造場景,做一些微小的事情,讓你從中獲得成就感,讓它們成為你的基石,幫助你踏出更加堅實的一步。
三、走出去,別待著不動
在建立定位的過程中,許多人缺的是什么呢?跟世界的互動。
這就會造成一個惡性循環:越缺乏跟世界的互動,越感到這個世界是「不確定」的,是「難以理解」的,從而,越發不敢走出去。碰到問題,要么求助別人、做伸手黨,要么回避它、繞開它,始終不敢邁出自己的舒適區。
但這樣一來,你也就把自己的世界,局限在小小的一片空間里了。你將永遠無法建立有效的「自我效能感」。
所以,試著自己動手,去直面一些困難的問題,去做一些麻煩的事情,把它們解決掉。
四、做不同,別追求最好
很多人常常有一種迷思:我也知道要走出去,要探索,要嘗試……但是,我感覺自己就是初學者的水平,實在拿不出手,怎么辦呢?
這就又陷入「終極問題」的陷阱了。我一定要準備完畢再出發嗎?當然不是。準備是在路上。你不出發,就永遠不會有「準備好」的時刻。
所以,一個簡單的建議就是:追求不同,不要追求最好。
不妨想一想:
在你所處的環境里、行業里、領域里,大家都在一窩蜂扎向什么?
在這個趨勢下,他們是否會忽略了什么?
在他們所忽略的可能性里面,又有哪些可能是有價值的,是你可以去垂直切入、深耕運作的?
當你跟別人不一樣時,無需跟別人比較,你就是「最好」。
五、多元化,別固步自封
有一段時間,我經常和一些優秀的同行交流,每次交流完,都會有一種感覺:原來還可以如此。
這就是我對自己的警醒:在自己熟悉的模式中待太久,你就會習慣這種節奏,慢慢的,你的感知能力會變得遲鈍,對外界的變化會充耳不聞,更別說改變自己去適應新變化。
怎么應對這個問題呢?
你可以試著去學習一些技能,無需精通,只需利用20%的業余時間去入門和涉獵即可。通過學習,去拓展自己的認知邊界和可能性范疇,接觸到更多的生活方式;
你可以試著跟不同領域的人交流,看看他們在做什么、想什么;
可以試著跳出自己現在的圈子,去尋找新的圈子、新的群體,去跟他們碰撞。
慢慢的,你會發現,自己的世界正在被一點一點打開,許多以前全然不曾了解過的社會規則和形態,逐漸展現在你的面前。
另外,2020年已經過去四分之一了,你年初的目標,完成得怎么樣了呢?
不妨跟大家一起聊聊吧。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旨在分享,如有關于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及時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