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管理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一個永恒的主題。隨著國際國內市場的瞬息萬變和企業間的激烈競爭加劇,企業的管理被稱為“第三生產力”。
一、建立完善的組織結構、流程和制度,堅持管理創新,以制度約束人,以機制激勵人
我們先來理順組織結構、流程和制度之間的關系:組織是一個縱向管理的問題,按照金字塔的結構把組織目標逐級分解到各個具體的崗位上,通過每一個具體崗位職責的完成來實現組織的目標。
流程是一個橫向管理的問題,是一系列活動的組合,解決的是部門之間、崗位之間的協作;流程是否順暢取決于流程中的每一個崗位是否完成本崗位的職責。
流程和崗位就像一張網,支撐起企業規范化管理的全部;理論上講這張網越細越密越好,能夠做到滴水不漏,管理上就不會出現問題了但是實際上管理也是需要成本的,網越細越密,成本也會越來越高。
流程解決的是一組活動的先后順序問題,是一系列活動的組合,是組織中各項基本活動的具體表現。制度解決是與非的問題,是具體規定,規定什么能作什么不能做。流程和制度互相補充,互相說明,流程告訴員工應該怎樣做,而制度則告訴員工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
制度詳細說明流程中的各種前提和假設,是對流程的補充和完善,是一種更加詳細的操作說明。組織結構、流程、制度的緊密結合才能形成可優化、可延續的新的研發中心管理模式。
由此可見,企業應建立完善的組織結構、流程和制度,用行之有效的制度約束員工,而用合理的激勵機制來調動員工的工作熱情。
在實際運行流程中時間結點的實現和保證需要通過計劃管理的總體協調與控制。流程需要在計劃的通道內運行,缺少計劃的管控與調節,無法實現流程的順暢流動。
在流程、計劃、績效管理的實施過程中,也是企業文化潛移默化的塑造過程, 是對管理文化發展方向的引導。流程文化、績效文化的形成,責任意識、計劃意識的增強,使企業文化更具有競爭力、對管理的支持意義更大。
績效是發動機,提供激勵員工實現組織目標的源動力,形成組織的向心力??冃П仨毰c計劃管理、流程管理等管理工具緊密結合,共同滲透于組織的日常管理,為組織實現目標服務。企業需要完善計劃管理、績效管理與企業文化。
三、堅持“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
“以人為本”的核心應落在“平等”二字上,因為只有在“平等溝通,平等共事,平等交流”的條件下,員工之間才能真正的相互尊重,真正發揮出各自潛能,形成良性制度。
“以人為本”就是要通過激勵來調動人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正如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威廉 詹姆士曾做過一次實驗。
通過研究發現在計酬的制度下,一個人如果沒有受到激勵,僅能發揮其能力的 20%~30%,如果受到正確而充分的激勵,就能發揮其能力的80%~90%,甚至更高。
在現今社會中,人已經成為一種資源。這種資源可以給企業帶來預想不到的收益,同樣也會給企業帶來不好的效果。如何開發和利用好這個資源,已成為現代企業管理中需要解決好的一大課題。
要把人這種資源利用好,發揮好,就是企業要給員工創造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工作氛圍,及采取恰當的激勵方式。工作的意義除了掙得足夠多的金錢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為了實現自我價值,當這兩者同時具備的話,人們在工作中才會體味到完美。
在企業中人們需要與同事、同伴保持良好的關系,渴望得到友誼和關愛,希望被個人和組織所接納,受到別人得尊重,被社會認同。由于人的行為是由主導需求決定的,只有未滿足的需求才能影響人的行為,起到激勵的作用。
那么對于管理者,領導者來說,就要很好地了解和把握下屬的需求,特別是主導需要。如何滿足下屬的需要,既然人的需要是多層次的,復雜的,那么就要多方面地有重點地滿足下屬的需求,不能一刀切和簡單化。
要根據不同的崗位,不同的人,根據他們現實的具體情況幫助和創造使其滿足其個人主導需要的條件和環境。
只有這樣,建立一種“平等溝通、平等共事、平等交流”的良好氛圍,人們的積極性及創造性才能被充分調動起來,同時,企業及企業文化也構建了一個和諧的氛圍,企業的文化也就被融入到了血脈中。
企業的管理也才真正是“以人為本”的現代管理。才能真正發揮好人這種資源。同時企業也將獲得較大的收益和發展。另一方面,“以人為本”的管理,并不是不要各種各樣的規章制度。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執行各項規章制度時,應對事不對人,公平處事。把企業的各項規章制度貫穿到“以人為本”的理念中,這兩者只有很好結合起來,才能真正發揮好管理的技能。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旨在分享,如有關于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及時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