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起“老板思維”,就要和“打工者思維”作對比。我認為這兩種思維最大的不同,在于看問題的深度與廣度。
所謂老板思維,并不是說有了這些思維就能當老板,而是像老板一樣去思考,去站在更高一層的角度分析問題,從而實現高效成長。無論它是個人成長,還是企業成長。
這次,直線管理咨詢的營銷顧問分別從時間,社交和個人三個方面,來談談年輕時最重要的“老板思維”有哪些。
1、對待時間:成本收益思維
現代人越來越忙,總聽到他們抱怨:
“我真的沒有時間!”
把“太忙”、“沒時間”掛在嘴邊的人,怎么有時間去追劇、去打牌、去玩游戲呢?
真正的聰明人,不會把時間花在無意義的娛樂上,而是將其轉化為實在的收益。
“股神”巴菲特有一個鼎鼎大名的“5小時法則”。
每周,他會額外劃出5小時的閱讀時間,遠離工作與生活,沉浸在書本中。
和其他成功者相比,巴菲特的天才之處不在于領導力,而在于洞察力。
他把學習放在優先位置,每天用80%的時間學習,因此擁有了更高質量的洞察力。
有人會問,為什么他有那么多時間去讀書,去思考?
原因就是,巴菲特的閱讀速度非常人所及。
普通人的朗讀速度是每分鐘140個英文單詞,而巴菲特卻能在1小時以內看完一份10萬字的季報,也就是每分鐘至少1600字。
他抓緊所有時間來閱讀,來學習,憑借敏銳的思維和把握機會的能力,把時間都變成了財富。
當你利用好時間做有益的事情,時間就會為你帶來巨大收益。
曾經有一位職業經理人分析了投資時間的4大可能。
高收益、長時期事件:掌握一種技巧、學會一種思維、與“大牛”進行一場深入對話。
高收益、短時期事件:一整天打游戲、享受一頓大餐、購買心儀物件;
低收益、長時期事件:讀一本好書、背十首古詩、練習一項技能;
低收益、短時期事件:刷朋友圈、刷微博微信、和別人吵架。
恩格斯說過:利用時間是一個極其高級的規律。
我們既要選擇高收益的事情,也要一直堅持下去,才能見到成效,真正把時間都轉化為財富。
2、對待社交:杠桿思維
“杠桿”是個金融術語,它的作用是借助外部資金來放大自己的投資效果。
最普遍的“加杠桿”例子,就是貸款買房。
比如你現在有100萬現金,再向銀行貸款200萬,買了一套300萬的房子。這就是用200萬的杠桿,撬動了300萬的房產。
當你在市場行情好的時候將房子賣出,扣除手續稅費后拿到500萬,再還掉銀行的200萬本金和利息,實際最后手上有將近300萬。
這一套流程下來,你用100萬的成本,加上200萬的杠桿,最后獲得了300萬的收益,這就是杠桿的作用。
這個思維放在人際社交中同樣有效。
大家一定聽過一個很熟悉的詞,叫“人情債”。為什么會有“債”這個說法呢?因為人情是要還的。
當你去向別人求助人情的時候,實際上就是在給自己加杠桿。給自己加的“杠桿”如何去使用,或者更精確一點說,如何去投資?這里面大有學問。
比如很多人在年輕的時候,一心想去結識大佬牛人,以為這樣就能平步青云。但實際上,真正的大佬你很難認識。因為你沒有到他那個眼界和地位,價值等級不匹配,根本聊不到一塊去。即使有幸結識,最多彼此交換一個名片,對方轉身就會忘了你是誰。
反而是那些充滿了成長潛力的同齡人,現在和你處于同一階層。這種人是最值得你“加杠桿”去投資的。
我身邊一位工作了25年的朋友S,跟我說了這樣一個故事。
當年S大學畢業時進入一家廣告公司,服務一家國際知名的快消品牌。那時和S對接的客戶,也是一位剛畢業不久的年輕人。S覺得和這位客戶在工作上合作地很好,也很聊得來,于是花了很多心思去服務好對方。
為了把工作做得更好,S付出的努力經常超出自己的工作范疇。她會主動去幫客戶解決更多問題。
比如做一場線下活動,明明她只用負責一小部分內容。可為了保證活動的整體質量,她會花時間去研究活動流程,甚至求助其他前輩的方案來學習經驗,然后再反過來告訴客戶怎樣做會更好。
這就是在給自己“加杠桿”。而S的努力也得到了客戶的贊賞。一來二去久了,這兩個身處甲乙兩方的年輕人居然成為了好朋友。
時間過了20多年,S當年的這位客戶,如今已是另一家國際知名企業在中國地區的CMO(首席營銷官),她們的友誼也一直維系到現在。這段關系為S帶來的好處自然不用多說。
這個故事給了我很大啟發。
與其費盡心思去認識大佬,不如找準那些你認為未來可期的同齡人,然后主動“加杠桿”去投資與對方的友誼。
這時的交往是最平等的。因為大家都是年輕人,沒有階級地位上的巨大差異,對世界的認知水平也差不多,所以最容易談得來。
而且對方很可能和你一樣,處于需要幫助的過渡時期。只要你真誠相待,哪怕做出一些超出自己能力范圍的事情去幫他也不要緊,對方一定會銘記在心。
這種關系,遠勝過吃飯喝酒換名片結下的所謂“人脈”。
這時我們唯一需要學會的,是看人的眼光。這并不是只有當了老板才要去學,相反年輕的時候就要學會看人。看他的人品,看他的能力,看他的價值觀,然后作出判斷,你是不是要對這段關系“加杠桿”。
所以調轉方向,去投資你的同齡人。如果你看人的眼光不差,收獲一定不會讓你失望。
3、對待自己:抗風險思維
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潮流的涌動,當代年輕人必須要做好一件事——居安思危。
正如《孟子》中的一句名言: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保持警惕,不斷經歷挫折磨練的人,才能變得越來越好。
貪圖安逸,終日散漫的人止步不前,最終變得一無所有。
打一個簡單的比方。
人生就如一葉扁舟,撐船的就是我們自己。
前方終點在哪兒,水流如何,有無險阻,我們都一無所知。
有人看見水面一直寬敞平靜,就以為這條路都是順勢,放松了警惕,沒想到下一刻就摔入萬丈懸崖中。
有人一直在波濤洶涌的河道里行駛,小心翼翼地避開了所有險阻,時刻保持警醒,終于在一番波折后“守得云開見月明”,進入平坦開闊的大江。
結果不在于水面如何,而在于人。
你能控制好多少不確定性,你就贏得多少勝算。
2020年以來,“裁員潮”屢屢出現,多少員工猝不及防就丟了工作。
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只有當你成為所有不確定性中的唯一“確定”,才能坐穩位置。
國外第一社交平臺首席運營官謝麗爾·桑德伯格認為,職場選擇就是戰勝不確定性的過程:
“選擇一份工作只有一個標準最重要,就是它能否讓你快速成長。”
“有人邀請你坐上火箭,不要問它的目的地,你上去就是了。”
當你成長了,強大了,無人可以取代了,才真正擁有了核心競爭力。
· 預留充足的思考時間,理智分析現狀
· 勇敢樂觀地面對逆境,承擔個人責任
· 控制好所有負面情緒,沉浸在工作中
· 行動能打敗任何焦慮,掌控分分秒秒
把握了職場中的不確定性,搭上了工作中的“火箭”,成功離你也不遠了。
以上就是今天的內容。最后簡單總結一下,年輕時可以去學習的“老板思維”有三種:
1. 對待時間:成本收益思維;
2. 對待社交:杠桿思維;
3. 對待自己:抗風險思維;
為什么我說這三種是重要的“老板思維”?
因為時間是你最有價值的資源,社交是你撬動更大事業的支點,而時刻保持居安思危的狀態,才能在變化來臨時提前做好準備,逆流而上。
能做到以上這些,你就不會是一個一直打工的人。具備“老板思維”并不一定要當老板,但能讓你像老板一樣去思考,成長地更快一點。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旨在分享,如有關于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及時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