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們在制定差異化戰略的時候,常常把四樣東西作為差異化價值,分別是:把產品品類當差異價值;把用戶階層當差異價值;把技術實力當差異價值;把市場規模當差異價值。
直線管理咨詢的營銷顧問認為這四種方式都是錯的,而且錯的離譜:
1、把產品品類當差異價值
很多企業在給自己品牌定位的時候,都寫過這樣的話:“專注于##領域”。
企業這么描述自己, 很顯然是受《定位》理論影響,想要在某個領域占據用戶心智第一的位置。但是我們回看一下那些經典的定位案例,他們都沒有說“專注于##領域”:
加多寶,怕上火喝加多寶
瓜子二手車,沒有中間商賺差價
飛鶴,更適合中國寶寶體質
為什么會這樣?因為大部分企業并沒有用對《定位》理論。《定位》理論是說要占據品類第一,但是這種占據,是用戶心智的占據。
也就是說,定位是對用戶說的,而不是對行業說的。用戶根本不關心你是“專注于區塊鏈領域”,還是“專注于幼教領域”,他們關心的是你能提供什么樣的差異化價值。
其次,用品類去做差異化,很容易遭到“真香”現場。
因為任何成長的企業,很少不會做品類的擴張。例如,小米因手機起家,后來擴展到整個電子產品;喜茶是賣茶飲的,但是現在也買冰欺凌和面包。
如果我們最開始,把一個細分品類作為品牌的差異化價值,一旦我們遇到市場天花板,需要品類擴張時,就會被迫做品牌的再定位。
2、把用戶階層當差異價值
很多企業喜歡把自己定位為“高端”品牌,例如這些品牌:
但同時,真正高端的品牌卻從未把“高端”兩個字掛在嘴里。你見過法拉利說自己高端嗎?你聽過LV、愛馬仕喊自己高端嗎?
這就好像比爾蓋茨,不可能在名片上印上“世界首富”一樣,越是真正高端的品牌,反而喜歡和大眾保持距離;而越是標榜高端的品牌,并不是真正的高端品牌,而是希望成為高端的品牌。
把“高端”當做品牌差異化時,最大的問題是指向不清,就是消費者根本搞不清楚你的“高端”到底高端到什么地步。
我們再回看一下良品鋪子和竹葉青的廣告文案:
什么是“高端零食”?更干凈?口味更好?價格更貴?
什么是“高端銷量市場”?這個市場是按什么劃分的?茶葉的市場價格嗎?
“高端”、“低端”,這種詞匯都是相對概念,而不是絕對概念。“高端”和“品類”一樣,應該是企業對內的品牌定位,而不應該成為企業面對消費者的價值表達。
3、把技術實力當差異價值
把技術實力當差異價值,最常見的用詞就是“智能”、“黑科技”以及“重新定義###”。
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用“智能”作為自己的差異化標簽,例如美的智能電飯煲、360智能攝像頭、Travelmate人工智能旅行箱……
這種將技術作為差異賣點的問題在哪里呢?我們就以智能音箱為例來了說明這個問題。把AI和音箱做結合,不僅解放了消費者雙眼雙手,更方便搜歌找歌,智能音箱也成為了未來客廳端的人機交互入口,可以說意義遠大。
但看似高新技術的智能音箱市場,馬上從藍海變成了紅海市場。小米、華為、百度、阿里紛紛加入了智能音箱市場的爭奪。巨頭的加入,徹底發揮自己“價格屠夫”的本色,洗牌中小玩家。比如,小米的“小愛同學mini版”官網只售299元。
所以,把技術當差異賣點的最大問題就是:技術,是一種高速發展卻也高速淘汰的東西。
如果你的技術實力沒有強到離譜,那么你的最大的差異點,就會變成最大的軟肋。你會輕易被強大的對手快速復制,然后被快速淘汰。
4、把市場規模當差異價值
這個方法常見于中國各個行業的巨頭們,常用的品牌話術是“領軍者”、“銷量領先”。
把“領導者”掛到嘴邊,是基于用戶的從眾心理,當一樣東西有更多人選擇,一般意味著它的質量和服務更靠譜。
但你發現沒有?國外的領軍者們很少標榜自己是領軍者。我們回憶一下,寶潔、Nike、KFC、可口可樂……他們在廣告中強調過自己的銷量問題嗎?為什么國外的大品牌不這么做?
因為對于任何事物而言,選擇它的人越多,它的個性感知力就越差。而個性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小眾的代名詞。
很多這么做的企業,可能搞錯了用戶對“銷量大”和“流行”這兩個概念的反應。
銷量大=更多人選擇,所以這個產品很安全
流行=這個東西很紅,我也要趕個時髦
所以,強化“銷量”和“領軍者”更適合一些“精神消費”屬性弱的品類。試想一下,如果我們把Nike的廣告改成“全世界十個人中,就有一個穿過niki”,niki的粉絲們是不是就要瘋了?所以,瓜子二手車可能更適合強調“銷量”,而王老吉并不適合。
一旦一個品牌成為了領軍者,它最大的危機是消費者覺得它不酷了,它爛大街了。好比微信成為月活10億級別的應用時,我們反而開始逃離朋友圈,尋找圈層社交、私密社交。近兩年,大家覺得社交類APP的創業機會又出現了,這才有了多閃、soul等APP的崛起。
所以,國外成熟的大品牌都在極力地擺脫“領軍者”的身份,在不斷制造差異化的感知,研發更個性的產品,做更先鋒的文化推廣。
很多時候,一個大品牌越是標榜自己是“領軍者”、“銷量領先”,它越是在背離品牌差異化。在用戶心智層面,你越是在為新創品牌制造機會。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旨在分享,如有關于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及時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