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同質化”真的是一種風靡全國的營銷病。無論是走進商超、還是打開手機,我們都面對著一眾面目相同的品牌。例如:
小額信貸都在說“門檻低”、“放款快”;
紙尿褲都在喊“易吸收、不過敏、防側漏”;
牛奶品牌都在打“奶源地”、“蛋白含量”。
最為諷刺的是,中國品牌同質化水平最高的行業就是廣告業。廣告公司賣著一樣的資源、放著一樣的價格、提供著一樣的服務,卻每天去教廣告主如何打破品牌同質化,這真是這個行業最大的黑色幽默。
而且,直線管理咨詢的營銷顧問發現無論是市面上談論“品牌同質化”的理論文章,還是企業在解決“品牌同質化”的實操上,都有非常大的認知誤區。今天,我們就重新思考“品牌同質化”這個課題,核心內容包括以下三個層面:
一、為什么別人“品牌同質化”,卻活的很好?
二、解決“品牌同質化”的四個錯誤理論
三、建立“品牌差異化”的五個正確姿勢
1、為什么別人“品牌同質化”,卻活的很好?
除了公益組織,所有企業經營的根本目的都是創造利潤,而利潤來自哪里?利潤來自于創新。這話不是我說的,是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說的。而創新的本質,就是創造差異化的競爭力。
但是,我們在市場上卻常常能見到貌似違背大師觀點的現象。很多品牌都高度同質化,為什么仍然活的很好?例如,以下這些CP們:
但是,大家發現沒有,以上這些同質化的品牌都有某些共性:
1. 這些品牌幾乎都是各自細分市場的老大和老二;
2. 他們都是這個行業的巨頭,瓜分了大部分的市場份額;
也就是說,在品牌同質化之下還能生存下來的企業,大部分都是品類的開創者和快速跟進者:
他們早期的競爭并沒不是在彼此廝殺,而是更快地瓜分市場份額;
而他們彼此的競爭,也共同加速了市場教育,讓用戶快速認知了這個品類;
當市場接近飽和時,他們的競爭更是共同加固了護城河,讓新晉品牌很難分一杯羹。
當新晉品牌還想殺入這個紅海,只有兩種可能:
一是市場沒有完全飽和,所以給了小品牌可乘之機。但小品牌也只能解決溫飽問題,很難顛覆行業格局;
二是在同質化的市場競爭之下,建立差異化的競爭優勢。
市場上常常出現跟隨者,總有模仿者,偶爾會有顛覆者,但最難出現的就是開創者。所以,大部分時候,對于一個創業品牌而言,你贏得市場的唯一機會就是創造差異化。
我想,大部分市場人都不想陷入“同質化”的泥潭里,他們很想差異化,但是讓他們苦惱的是,大家的產品和技術就沒啥差別,怎么差異化呢?
今天我們先講第一點,明天接著講解決“品牌同質化”的四個錯誤理論。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旨在分享,如有關于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及時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