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生活被各種APP占據,每天都會接觸到碎片化的文字、圖片、鏈接等廣告信息。
過去的媒體單一集中,信息量少。廣告主只要用傳統媒體轟炸廣告,效果應有盡有。
現在的媒體碎片化,加上信息過載。用戶的媒體選擇太多,導致時間被嚴重分散,注意力不集中。
這個時候,商業信息也容易消失在碎片化中。
廣告在失效,品牌主也在無效流量上浪費預算。
歸根結底,大家認為廣告失效,是因為覺得錢花出去了,卻看不到實際效果,沒把錢用在「刀刃」上。
面對越來越失效的投放,廣告主就越期望找回那浪費的50%廣告費。
為了不讓廣告失效,行業就為大家提供了「精準營銷」的方案,但精準營銷真的對嗎?
直線管理咨詢的營銷顧問認為:廣告的核心目的是為了建立品牌。品牌通過廣告引發關注,引導需求,進而促進銷售。精準營銷,是直接沖著目標消費者,沖著銷售去的。在對的時間,提供對的產品,給對的人,這一部分的廣告一般人均費用偏高,但是轉化好。當然還有一部分是為了廣而告知,這類的廣告人均消費低,只追求大量曝光并不需要成交,是增強用戶的視覺認知和品牌認知。
有人說:“廣告是需要適當浪費的,投放廣告,就是為了廣而告知。”
品牌的建立的確是需要強大的聲量,才能把自己的品牌、產品推銷出去,讓更多的人知道。
廣告的聲量,決定了品牌的聲量;而媒體的覆蓋面,決定了廣告的聲量。
最典型的例子,非奢侈品品牌莫屬,反而越注重品牌聲量。
奢侈品天生服務于少數人,只有少數人買得起,但人人都向往擁有奢侈品。
它代表的是身份符號,滿足有錢人對社會地位的劃分需求。
我們對于消費奢侈品人群的認知,也是通過社會對有錢人的認知,所建立起來的。
所以說,奢侈品廣告不只是投放給目標群體看,而是給所有人看,讓人人都知道。
如果只觸達買得起的人,只有買得起奢侈品的人知道這個廣告。那么即使有消費能力的人,也不會去買了。這個時候擁有奢侈品,不再是一件可以比較的事情。
所以奢侈品品牌也要做大眾傳播,需要品牌聲量的。
面向大眾群體的「廣告」,才能有效幫助品牌塑造聲量。
也有人說:“廣告就是商品推銷信息,結果導向,東西賣不出去不就都是為廣告平臺打工嗎?”
對于初創型企業和小企業來說,廣告可能是業務的唯一渠道來源,如果廣告效果不景氣,公司業務大幅度下滑,生存都是一個問題,哪里還管得了品牌啊。
所以一般企業主都會考慮把有限的預算精準投放,實現精準流量和快速轉化。
為什么精準投放呢,因為人是一種社會動物,人的社會屬性,就決定了社會地位的劃分。
商品本身就是物化的「人品」,代表人的品味和標簽。
當我們在選擇某品牌、某商品的時候,就是在選擇自己的品味和生活方式。
我們每個人也是根據別人的衣食住行,來建立對他人的認知,形成自己的圈子。
以買手機這件事,就可以看到不同的圈子。
選小米手機的「米粉」,多是互聯網程序員。
選美圖手機的,愛美女生居多。
選擇蘋果手機的「果粉」,是因為看中流暢的蘋果系統,還有它滿足了「裝逼」心理。
選華為手機的「花粉」,可能是因為有一種國貨情結。
......
總結一下:
如果你投廣告,只是為了在短時間就能見效,我希望你慎重考慮一下,因為你可能還沒搞懂,做廣告到底是為了什么?
我見過很多客戶投廣告來了很多詢盤但是成交轉化率卻低的嚇人,也見過很多人做廣告只是為了廣而告之,形成品牌視覺錘。
想做品牌的人,在資金充裕的情況下,一定要敢于去投廣告,廣告從來不會浪費,他的每一次展現都會形成一次視覺錘,經過無數次的千錘百煉方能深入人心。當然還是初創的公司或者是小公司,一定不能把所有的業務擔子壓在廣告上,打鐵需要自身硬,做好產品,做好渠道供應鏈,你才能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
前段時間看到一篇文章,老干媽幾乎不做廣告,卻火遍全球,被譽為國貨之光,當然大部分品牌都在廣而告之,前提是你有一個能支撐你發展的產品和平臺,要不然都是空中樓閣,不切實際。
2016年底,全國新三板掛牌企業數量突破萬家。然而市場競爭的加劇,以及中美貿易戰的持續,讓企業的經營增加了難度。據統計,2017年深圳新三板企業數量668家,2018年561家,比上年減少107家。作為深圳市新三板上市企業協會營銷研究中心主任單位,直線管理咨詢通過大量的市場調研制作了“2018年深圳市新三板上市企業營銷白皮書”,從深圳市新三板企業整體概況、營銷數據分析、企業品牌建設概況進行闡述,并給出了改進建議。為政府的政策制定和企業的經營決策提供了參考。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旨在分享,如有關于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及時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