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市場調研公司在人們的視野中漸漸淡出了。
以前不少企業喜歡“先做個市調”:尋找一個市場機會,驗證一個產品概念或者方案可行性。“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嘛!
如今,傳統的市調被“大數據”和“試錯”替代了很多,通過簡單的網絡爬蟲就可以抓取海量的市場數據。信息如此之快,一些更有行動力的企業則廣泛采用“試錯”,以往做傳統調研的周期,試錯的結果就出來了。
傳統的調研一直是備受質疑的,國外的喬幫主、國內的宗慶后老爺子,都是死硬“反市調”派的代表人物。
他們的邏輯是,消費者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即便知道也不一定會告訴你,即便告訴你也不一定是真的,即便是真的也不能代表判斷事物的所有維度……
記者:如果你有一百畝地,你可以捐給國家嗎?
農民:可以!
記者:如果你有一百萬元,你愿意捐給國家嗎?
農民:我愿意。
記者:如果你有一頭牛,你愿意捐給國家嗎?
農民:我不愿意。
記者:為什么?
農民:因為我真的有一頭牛。
這個老梗,用來形容傳統市調還是有點貼切的。
如果這些換成“大數據”就會好嗎?大數據的樣本量更大、更翔實,也不容易有主觀色彩,看上去更美好些。
然而,大數據會告訴你:看《芳華》的比看《戰狼2》的觀眾更喜歡喝熱飲。覺得莫名其妙嗎?再看一個大數據就明白了,看《芳華》的人比看《戰狼2》的人更喜歡穿羽絨服。
市調和大數據有價值嗎?當然有,非常有!它們能展示形形色色的消費行為,能顯示不同現象之間或緊密或松散、或真或假的聯系,有時還會出現我們意想不到的結果。
但是,比數據本身更有價值的是對數據的解讀,數據只揭示現象之間時間和空間上的關系,并不提供因果關系:公雞叫,太陽會出來,但太陽并不是公雞叫出來的。
探索因果關系是我們找尋最有效解決方案的根本方法。
當年策劃雅客V9的時候,我們曾做過一個市調,其中一條看似烏龍的信息,對決策的影響超過那份上百頁報告中的所有其他信息和數據:
超過30%的消費者認為自己吃過維生素糖果,并且大部分言之鑿鑿地聲稱吃的是“阿爾卑斯”的維生素糖果。而真實的狀況是,當時的市場上僅有一個叫“二寶”的維生素糖果,且僅在上海的小部分零售系統銷售,阿爾卑斯壓根兒就沒有生產過維生素糖果。顯然消費者對自己的實際消費狀況產生了誤判。
而正是這個“烏龍信息”讓我們知道,“維生素糖果”品類雖未在市場中存在,但已經在消費者認知中形成,這成了V9定位的關鍵依據。
目前的市場現狀是,獲取數據越來越容易,而對數據進行正確的解讀卻越來越難。
以前,人們是被“飼養”的,官方、媒體、知識階層輸出什么信息,大眾就得到什么信息。
大眾又被各種人口統計學參數進行著分類——年齡、性別、收入、工作、地域,這讓我們的行為變得容易預判:該讀什么樣的書、找什么樣的工作、什么時候結婚生子、在什么地點購買什么樣的產品、基于怎么樣的原因購買。
我們不用去探索深層次的因果關系,僅僅把一些現象進行歸納或者推己及人就可以得出結論。
就在十年前,國內企業開發新品有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去國外看產品,看到某產品在國外市場很好,自己感覺也不錯,而國內還是空白,立即就引進國內或者自己開發一個類似產品投放國內市場。成功率非常高。從傳統產品到互聯網產品,這樣的例子都非常多。
然而近些年,這種類似方法已經很難成功了。
因為,消費者的行為已經偏離了原來的運行軌道:消費行為是由消費者接受的信息內容和接受方式決定的,而信息和提供方式發生了變化,一切也都發生變化。
對信息的無限貪婪是人的本性,在信息和提供方式都有限的年代,消費行為容易被預判。營銷人像是一個捕魚者,根據魚的成群特性、游動規律、季節等屬性,撒下香餌,張開大網,一網一網地捕上來。
而信息變得無限多之后,消費者進化了,他們變得十分擅長使用搜索,以圖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但即便這樣,信息仍然無窮無盡,我們花在網絡上的時間越來越多,目標性尋找信息的時間越來越多:
我們開始主動搜索信息,我們習慣于一下輸入兩個以上的關鍵詞,我們更加容易找到自己認同的信息而屏蔽不一樣的觀點,我們更加容易找到跟自己看法一致的人而鄙視另外一部分人。
但同時我們的耐心卻越來越少:
一個優秀的長視頻,被一段段切成四分鐘左右,才能在網上被更多人觀看,我們很容易從一個自己愛看的內容跳到另一個愛看的內容,我們看一篇文章只看一個標題就迅速一拉到底,我們的微信收藏夾里收藏了大量的“有時間好好看看”的內容。
我們從以往的被“飼喂信息”者,變成信息的主動獵食者,并且對于獵取到的信息很難全盤消化,而是掠取其中一點。我們從成群結隊的魚,變成了掠食的鷹。
以往捕魚的方法正在逐漸地失效,很多人還在奮力地向天空撒著漁網,試圖捉住飛來飛去的鷹,當然是徒勞的。
要獵鷹,就要抓住“鷹時代”的特點:
第一,我們的主流市場,不再是升級,也不再是換代,而是逐漸被打碎,變成一個個小眾市場。
要想被一部分人接受,就要主動被一部分人不接受甚至排斥,中間化的、主流化的、大眾化的產品都在失去吸引力。未來,除了少數幾個壟斷性的生活必需品,網絡、微信、汽油等,和特定產品如醫藥,將不存在所謂主流產品。飲料、方便面、啤酒,這種以前主流化做得非常好的目前正在瓦解,而手機、服裝、汽車、白酒等則是當前小眾化做得比較好的行業。
小眾市場不一定規模小,相反可能規模會更大。
第二,按照年齡、地域、收入等指標劃分人群的方法論越來越失效,按照共同興趣愛好、共同利益、共同價值觀形成的社群越來越有價值。
一個缺乏共享互助的同鄉會不如游戲聯盟,一個普通的同學會可能不如一個新成立的付費讀書會。
第三,所有的產品和內容都要被貼上電子信息,否則你在互聯網中將變成一個蒙面人。
如果你本來就是個知名企業,那恭喜你,自然有人為了流量給你貼上一些信息,至于是不是你想要的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如果你是個不知名企業和初創企業,那你首先要干的就是把自己的產品信息、推廣信息都電子化,容易被人搜索到、被人討論、傳播、嵌入合適的話題,當然,更高的境界是自己就成為話題。
第四,讓你的產品和推廣內容在搜索中容易露出,是營銷的一門基礎功課。檢驗下自己的營銷部門,會不會做SEO優化,不會的話抓緊學起來或者外包,這并不難做。投入少,見效大。
現在線上流量很貴,如果說還有點紅利的話,那就是適量的和必需的SEO優化,這個短期內是不會改變的。
第五,最重要的是,你的產品或品牌信息或推廣信息,都要加工成易于“啄食”,才可能被“翻牌子”。
單位的信息量要適中,太短了沒滋味,太長了沒耐心,比如視頻通常是三四分鐘的,文章兩千字以內。肉要露在外面,就是別含蓄,把最有吸引力的內容,放在最醒目的位置。管它是不是文不對題,中心思想是否突出,露肉最關鍵,否則老鷹們無從下口。
味道要刺激,辣嘴辣鼻子辣眼睛都可以,否則叨一口,很快也就忘了啥滋味了。
第六,要學會抓鷹王。
“魚派”消費者看上去成群結隊,卻是松散的。他們按照人口統計參數或者購買渠道被動集中,人跟人之間的相互影響不大。
“鷹派”消費者看上去四散翱翔,卻是更有機的組織,他們是按照意識形態走到一起,比如興趣愛好共同看法甚至共同的三觀或者五官,掌握更多信息和更多話語權的人對其他人有著深刻的影響,他們就是“鷹王”。
“鷹王”是營銷中的關鍵人物,是營銷中“唯一重要的一群人”。“鷹時代”還有其他的特點,比如我們在網上購物覺得價格逐漸變得便宜了,實際上普通的、替代性強的產品會變便宜,而獨具特點的產品會越來越貴。限于本文的篇幅和老苗大腦的篇幅,其他特點看官們自己慢慢體會。
總之,這是個很有意思的時代,獵鷹比捕魚好玩得多,一定會誕生很多有趣的、有創造力的品牌。
那些無趣乏味的品牌,沒了就沒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