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制造業太難了!
代工利潤微薄,眼睜睜看著品牌方拿走90%利潤…
外貿訂單下滑,想“出口轉內銷”卻發現沒人掏錢…
01
B端企業轉型難題
這批制造業中,小微企業面臨的可能是資金困難,而規模以上企業,面臨的則是另外一個問題:在C端市場上摔了滿頭包。
專做海外出口,或給大牌代工的制造企業,都有一個特點:產品質量過硬、生產水平過關。這種底氣,讓不少企業萌生了一種錯覺:我上我也行。
說到底,這種錯覺源于工程師思維在主導品牌化進程:酒香不怕巷子深。他們堅信“50%的價格,90%的體驗”是能打動國內消費者的。
強如富士康,在自營品牌戰略失敗后,2016年將夏普收入囊中,最后的結果是什么?一通運營后,曾經響當當的手機、電視品牌夏普,銷量暴跌,成為邊緣化品牌。
如今,富士康在對“諾基亞”手機的戰略投資中,不介入實際運營。
富士康在C端市場的失敗背后,映射的是不少企業戰略中,營銷成了“后娘養”的孩子,而這正是大多數代工企業品牌化轉型時所遇到難題。
02
新消費品牌與DTC模式
移動互聯時代誕生了一大批新消費品牌。與代工廠不同,他們可能沒有工廠,沒有技術,也不懂得如何制造產品,但他們知道消費者在哪里,消費者需要什么,以及如何讓他們買單。
從三只松鼠、王飽飽、三頓半咖啡,到完美日記、花西子、半畝花田,再到小熊電器、羅曼電動牙刷、火雞家電,從衣食住行到3C家電,新消費品牌在巨頭林立、高度細分的消費品賽道中掀起爆款風潮。
這些品牌,都有一個共同的標簽:DTC(Direct-To-Consumer)。那么DTC模式如何助力新興消費品牌在幾年內就達到過往傳統品牌幾十年的積累?傳統企業又在如何積極擁抱這一趨勢?
DTC模式是指直接面對消費者的營銷模式,更關注消費行為研究,更重視對消費者生活形態的把握。
那么,DTC模式和傳統模式之間最大的區別是什么?
1、用戶交互更加直接簡潔
新消費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互動更加直接簡潔。與過去可能通過市場調研掌握用戶數據不同,DTC直接設計一個和消費者在線交互的系統。最典型是MIUI系統和ZARA在線設計系統。
▲ MIUI最新系統
現在熱門的社交電商,本質也是一個在線交互系統,甚至直接社群調研,就能了解粉絲的需求。與用戶共創,成為新消費品牌的常態。粉絲需要什么,品牌就提供什么。
2、極大縮短產品周期
DTC模式也極大改變過去快消品現成的產品周期。
過去寶潔、聯合利華或者可口可樂的產品更新周期,可能長達五到六年時間。但是新消費品牌的產品周期大大縮短。
ZARA女裝周期是15天,而中國絕大部分女裝是四到五個月。這意味著,從新品研發,推出市場,到中間渠道,最后產品下架,整個周期十分緊湊。
3、快鏈模式取代慢鏈
供應鏈方面,DTC模式與過去相比,供應鏈關系發生非常大的改變,變成一種快鏈模式。
為了減少快鏈的失敗率,用戶數據的掌控一定要非常強。舉個例子,美國DTC模式,更強調在新技術應用層面,支撐新產品誕生。
日本企業則注重利用創意,快鏈模式突出表現在設計風格的變化。一旦企業掌握了足夠的用戶數據,從用戶端倒逼生產端,就能保證這個快鏈足夠準確、精準。反過來,數據也極大改造了傳統企業在產品生產、物流、市場鋪貨的各個環節。
03
長期主義,才能構筑品牌壁壘

▲ 小米產品DTC模式造就小米之家
從平臺級玩家如網易嚴選、小米之家、線下玩家如雜物社,到爆款級玩家如完美日記、花西子、御泥坊等一波“新”品牌,DTC模式風起云涌。
但是萬變不離其宗,新消費品牌打造爆款同時,必須多維度打造生態,突破增長天花板,注重創新力與品效合一,堅持長期主義,才有可能長期占據用戶心智,構筑品牌壁壘。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旨在分享,如有關于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及時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