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2020年6月16日即時起,北京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響應級別調整至二級。這幾天,我們才感受到經濟恢復的動力,隨著北京疫情防控的升級,恢復經濟的工作似乎又按下了暫停鍵。疫情防控與恢復經濟左右互搏,疫情的反復和長期影響,會帶來怎樣的變化?我們該怎么辦?
2020年疫情開始到現在,每個行業都在經歷前所未有的挑戰。但有些行業反而在疫情期間得到特別大的成長,比如一些有能力在線化、數字化的企業,有了新的機會和可能性。
在過去的40年間,直線管理咨詢的營銷顧問認為我們大家一直都處在一個增長的環境中,但是2020年的第一季度是一個負增長,我們需要面對經濟衰退的情形。整個環境變得更加不確定,變化更快、更不穩定,也遠比疫情前更艱難。所以我們到底該怎么去看疫情?我們為什么要做一些認知的調整?我們同時又怎么能夠真正相信自己的能力?這是個根本性的問題。
1、理解變化的本質
我們正在經歷的這個時期,已經有人給它下定義,稱之為世界經濟進入“新常態”。
在“新常態”的討論中,其實是在講三個變化:第一是宏觀經濟的增長速度在變;第二是增長方式在變;第三是驅動增長的要素在變。
這次疫情下非常艱難的就是全球停擺的風險,以及疫情防控和恢復經濟之間的左右互搏。正如這兩天,我們剛感受到經濟恢復的動力,但突然間,北京疫情防控升級,經濟恢復的動作停下來。這就是這次危機與以往危機不太一樣的地方。
從中長期看,會有幾個特別明顯的情形:一個就是全球經濟格局和治理格局的變化,全球化產業布局會受到挑戰;然后我們會看到少數的大公司會變得更加強大,因為它們能夠真正地去與危機共處,并提供解決危機的方案或服務。
這次疫情危機也給全球制造業的基本原則帶來了非常大的改變。我們在制造業里面最關心的還是成本和效益,在疫情之前,我們會在全球做制造業整體布局以獲取最好的成本水平和最佳效率組合,通過全球的產業布局和制造業的供應,使得更多人可以享受到物美價廉的產品。
但疫情的沖擊讓全球很多地方停擺,我們會發現整個供應和成本的結構被打破了。這種不同的供應和成本的結構,其實對企業的要求就變得更高,所以企業必須得有全新的成本和效率的水平。
前一段時間大家在討論每個國家是不是要重回自己的產業鏈、供應鏈,會不會把工廠搬回去。其實我們討論這個話題的時候是在一個維度討論,但是換個維度來講,你的定力來源于什么?如果你的成本和效率水平是最優的,那我相信這個機會就還會是你的。
2、危機中需要足夠的定力
在我研究企業成長過程的時候,我一直在回看哪些企業能夠不斷地在危機當中成長起來。
1978年第二次石油危機爆發,汽車行業大蕭條,但日本汽車豐田在此次危機中崛起,一躍成為世界第一;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韓國電子品牌三星獲得重生,成為世界電子品牌第一;2003年“非典”,阿里巴巴推出淘寶,在自我隔離的危機中看到新的商機。
華為在最近遇到的挑戰不僅僅是新冠疫情的沖擊。在看到5G技術引領全球通信行業時,我們也看到一個超級強國如何圍剿一家企業??扇A為的發展好像并沒有受到影響,依然非常強勁。疫情危機下,華為手機單月出貨量已經排世界第一。
任正非說:“我們最重要的還是把自己能做的事做好,美國政府做的事情不是我們能左右的。”這就是他的態度。
還有大家熟悉的稻盛和夫,他在過去的歷史當中創造了非常多的商業神話。但是他所經歷的痛苦、考驗和危機,也會比我們更多。所以他很清楚地不斷對自己說:“當遇上難以克服的困難,‘認為已經不行了的時候’,其實并不是終點,而恰恰是重新開始的起點。”他說,“人生的道路都是由心來描繪的。所以,無論自己處于多么嚴酷的境遇之中,心頭都不應為悲觀的所思想所縈繞。”
我們會看到這些企業,這些企業背后的企業家,在面對危機的時候,都有足夠的定力。
其實,我就是想告訴大家,在面對如此巨大的沖擊和不確定性時,我們每個人最主要能做的,還是依賴于自己,依賴于我們自己對于很多事物的認知和理解,也依賴于我們能把要做的事做到最好。
3、認知危機,是自我和組織的心理基礎
我們在討論認知能力時,其實就是在討論獲得知識和應用知識的過程。也就是當外部信息輸送給你時,你怎么處理它,怎么利用它,怎么轉換它,最后你怎樣做出你的行為選擇,這就是認知。
在認知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訓練,就是認知危機的能力。這既是管理者的心理基礎,也是整個組織的心理基礎。在危機當中我們要做以下認知調整。
第一,與危機帶來的不確定性共處
當外部環境你不能改變時,很重要的還是改變你自己。其實就是看你有沒有能力理解到,其實危機既是挑戰,又帶來創造價值的可能性。
我很喜歡馬云說過一段話,他說,“非典時期,誰都不應該想到這是一個機會,而應該想到,大家碰到什么麻煩,我們能夠怎么幫助到大家。”
他能夠這樣去做,很重要的就是他接受了危機,然后跟不確定性共處。因為當時阿里巴巴有一個員工檢測發現了病毒,所以全公司要隔離。但在這種情況下,阿里巴巴還是尋求了新的可能性。
所以當你看到了危機,必須面對它的時候,那么你接受就好了。
第二,堅定自我發展的信心
我最近也在不斷地用這句話鼓勵我自己,因為我也遇到一些從未遇到過的挑戰。然后我就跟自己說,我還是要堅定發展,堅定做有價值的事情,不管其他人怎么看。
優秀管理者和一般管理者的區別是什么?我自己也當過管理者,我其實可以感受到特別明顯的區別。一般的管理者,在行情好、環境好時取得了業績,會很驕傲地認為是他取得的;當環境不好時,會認為業績不好是因為行情和環境的原因。
真正優秀的管理者不是這樣的。當行情好、環境好的時候, 所取得的業績他會很清楚這是由環境自然帶來的,并不是他所得到的;但是當環境不好時,他會很堅定地對自己說,我的機會來了,因為大家都不好,那就看我有沒有能力把它當作一個基本的經營環境和經營條件,然后去做得更好。
當我在公司遇到行業整體下滑時,我就跟團隊說,我們在經營行情好的時候,不能認為這是我們做得好,做得不好的時候,也不要把行情作為借口。從此之后,我們的公司就不會討論行情這件事情,反而我們在行業下滑的時候找到了自己增長的機會。
所以這就是一種認知,你能不能堅定自我發展的信心其實是非常關鍵的。
第三,進化應對而非預測判斷
當你在遇到不確定和危機的時候,其實對你最大的考驗不是你的預測準不準,而是你動態應對的能力夠不夠。因為我們一定會面對很多的不確定性,所以持續靈活地去面對變化,本身就是你必須要掌握的能力。我們在認知上一定要訓練自己,不去預測。
很多人在問,這個病毒到底是什么樣的?疫苗什么時候出來?疫情危機什么時候過去?作為個人,你去關注它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你不能以此作為你的行動依據。你還是要不斷地告訴自己,我必須不斷地去進化應對、動態面對問題。
這個觀點是我在《戰爭論》里學到的,這部最著名的軍事著作告訴我們,戰爭中充滿不確定性,其實戰爭中四分之三的行動都或多或少要在一種不確定的迷霧當中做出選擇。所以真正打勝仗的軍隊就是能夠不斷地朝著一個特定的方向,在中間不斷應對變化做出調整。
第四,自我調適心態
在不斷面對各種挑戰時,我們難免受到影響,所以一定要不斷地調整好心態,因為每個人的穩定性也是組織戰勝危機的關鍵構成要素之一。
我自己覺得要做到這四心:同理心、平常心、積極心和信心。
同理心,疫情沖擊背景下,為了防控,我們必須要約束自己。這個時候最重要的就是你能不能夠設身處地,將心比心。你如果能,其實有很多東西你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你不能,你可能真的就很痛苦。
平常心,其實就是你自然專注地去做你正在做的事情,就會有平常心。我們的平常心不容易得到的一個很大的原因,是我們常常受干擾。
積極心,我第一次做總裁時,我們公司創始人說過一句話:凡事往好處想、往好處做,就有好結果。這句話給了我巨大的幫助,每當我遇到挑戰時,就常常想到這句話。這就是積極心。
信心,這就是你要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評價后,能夠產生出一種堅定的自我信任的感覺。
第五,不確定的是環境,確定的是自己
華為經歷過幾次大的危機都能走出來,原因就是它有一個很特殊的風險理念。很多人都認為企業是個動物,但它認為企業是個植物。動物和植物最大的區別是,動物可以移動,而植物不能移動。
華為告訴自己說,它是個植物,所以它必須要把根深深地扎到地下去,能夠汲取陽光、養分,保持對環境的敏感,也要對環境很包容,不管環境如何,都要默默接受,再從周邊去獲得營養。
這就是華為的風險理念。在這個風險理念中,就可以理解為什么這家公司可以面對這些不確定性,即使在巨大的沖擊下,還可以很安靜地去做自己。這就是認知的能力,在環境和自己本身的關系當中,它很清楚環境是不確定的,但是自己是確定的。
4、能力,因需求而產生
有了認知的調整,我們就有了從外部輸入轉化能力的心理基礎。我也希望你能知道能力的作用到底是什么。
我們從能力的定義上就可以知道,能力非常有意思,能力是因為需要而形成的。也就是說,你有多大的需要,這個能力就會呈現多大。
我很喜歡著名學者阿吉里斯給能力下的定義,他說,“能力是在需要和環境之間架起的一座橋梁,為表達需要提供了一個途徑”。一個非常弱小的母親,當她的孩子遇到危險時,她甚至可以把汽車都給逼停,原因就是她在那個瞬間有一個需要就是一定要保護她的孩子。
每次我去評估一個年輕人的時候,我常常都不敢在能力這個地方下結論,不太敢說一個人的能力到底有多大。我鼓勵大家去學習,當你有更多的學習、更大的視野,看到更多的變化,以及理解更多需求的時候,你的能力就會被激活、被釋放出來。
一個好組織最大的特點就是,讓本不能勝任工作的人勝任工作。任何一個人都是可塑造的,其實你只要愿意努力,在組織提供的機會和平臺中,你的能力可以釋放得非常大,這是組織本身非常有意思的地方。
能力是更關注你的后天習得的部分。也就是說,能力是兩部分:一部分是你的穩定性的部分,一部分是你通過后天學習獲得的這部分。所以有些人說他的天賦更好一點、內在的東西會好一點,我同意,這部分我們稱為穩定性的能力。但其實還有另外我們完全不知道的那部分,稱為動態性的能力,其實就是你后天習得的部分。
直線管理咨詢的營銷顧問正是在不斷的企業營銷咨詢培訓當中,總結出了能力的三個內涵。
第一,能力是一種可能性。一定不要給自己設定邊界,認為行還是不行。
第二,能力是知行合一。你不能說有什么能力,因為它最終是用結果去呈現的。也就是你想到的、說到的、做到的,其實就是你的能力的部分。
第三,能力是韌性和速度。這本身是兩個非常有意思的組合,一個是你的韌性,你能不能夠堅持。另外一個是速度,你能不能夠有效率地做出來。
這就是我想告訴各位,在疫情期間、在這么大的一種變化、波動、不確定當中,你有一個東西是很穩定的,那就是你自己的能力,你要相信它是沒有邊界的,你要相信你想到說到會做到,同時你也要相信你有足夠的韌性和效率去努力做出來。
面對外部不確定性的環境,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想辦法做最好的自己。這個最好的自己,我們可以用知識去武裝,調整認知接受挑戰,不斷地拓展自己的能力,然后致力于不可替代的價值。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旨在分享,如有關于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及時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