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借勢五四青年節的短視頻《后浪》,刷屏到今天。有感動到無以復加的,也有反感到嗤之以鼻的,雙方對壘聲勢浩大。而在所有陣營中,笑得最好的只有《后浪》背后的bilibili和它的老板陳睿。《后浪》本片,則是媒體營銷史上的又一個奇跡。
深圳直線管理咨詢的營銷顧問認為本次《后浪》的營銷勢頭堪稱近年罕見,能與其相提并論的只有2012年陳歐“我為自己代言”和2015年柴靜的《穹頂之下》。不用懷疑,這是教科書級別的營銷案例。
▲再小的個體,也要學著營銷自己
時間已經步入2020,這是“再小的個體都有自己的品牌”的時代,這是人人都有自媒體,家家都有公眾號的時代。既然大家都需要自我宣傳,那么,除了吃瓜,我們還能從《后浪》身上學到點什么呢?
即使營銷,也要從公益入手
商家必須要營銷自己,而消費者又本能地排斥廣告,尤其是粗制濫造的廣告。狂轟濫炸的廣告只會讓人覺得生理不適,此時從公益角度切入,并不著痕跡地宣傳自己就成了曲線救國的最佳方案。
《后浪》的內容很公益。演講全文近700字的篇幅,卻只在片頭字幕和片尾結束語中提到資方,不可謂不小心翼翼。全文只是反復強調“年輕人”的概念,整場演講熱情洋溢,整個視頻色調明麗,何冰演講字字鏗鏘——全片的審美水平是在線的,是個用心之作的好廣告。但是所有人又都知道背后的推手是誰,畢竟左上角的LOGO和演講舞臺后方閃著白光的“bilibili”幾個大字是那么扎眼。
▲很多人可能意識不到,《后浪》也是一則廣告
如果說廣告太硬會讓人反感,軟性著陸才能提升觀感,那么bilibili這次就是從公益入手,營銷自己,是一次經典的“硬飯軟吃”。這一首牌打得比2012年陳歐的還漂亮,直追2015年柴靜團隊的《穹頂之下》。
文案可以不精準,但一定要精彩
這大概是網友們爭論的焦點:很多人認為《后浪》的文案是“中年人的意淫”,是“對年輕人的跪舔”。包括但不限于:
很多人在童年就進入了不惑之年;不惑于自己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
你們擁有了,我們曾經夢寐以求的權利——選擇的權利。
你們正在把傳統的變成現代的,把經典的變成流行的;把學術的變成大眾的,把民族變成世界的。
不用活成我們想象中的樣子,我們這一代人的想象力不足以想象你們的未來。
▲很多年輕人都向往旅行,但踏上旅途的并不是全部
其實我認為,《后浪》里的“年輕人”是指Bilibili上那些優質UP主們。我們可以細品,一些年輕人家底好,教育資源好,掌握了一技之長,還有視頻剪輯的能力,又有表達欲。如果把《后浪》里的話放到這些人身上,我們再品品,是不是就沒問題了?
可見文案不精準沒有問題,精彩就好,先引人注意,才能引起關注。
放過熱點的營銷不是好營銷
如果說從公益入手是營銷的高級技巧,那么“蹭熱點”則是所有媒體的共識。這似乎是無可爭議的——如果完全隔離熱點,還怎么自稱媒體呢?分明就是自娛自樂的QQ空間。
▲有些事件雖熱,卻是燙手山芋
但“蹭熱點”也是件很有技巧的事,角度不對,力度偏差,則有可能引火上身。2020年4月18日,因盜竊罪被判刑的4年多的周立齊出獄,他曾因發表言論“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而被網友稱作“竊·格瓦拉”(我曾就此事寫過文章,點擊藍字鏈接可直接閱讀《他曾說“這輩子都不可能打工”,百萬合同卻找上了門》)。而當他要出獄時,一些網紅公司打算以超過百萬的合同簽下他。人民日報就此發表評論文章,稱其“病得不清”,中國演藝協會也表示會對簽約公司進行封殺。據說依然有公司以1500萬的價格簽約周立齊,不禁讓人感慨世風日下,人心不古。
▲人民日報批部分網紅公司“病得不輕”
但是這個問題在《后浪》這里完全不存在,五四,是紀念1919年“五四”運動的青年的節日,代表著積極向上的青春力量。這個熱點不僅可以蹭,而且如果內容夠精彩,還能蹭出花來。而《后浪》這片浪花有多大,大家都看到了。
既要出圈,又要入圈
看這一章前,先回答一個問題:你聽過Bilibili嗎?
這個問題,大致以35歲為分界線,我們問上下兩撥人,會得出完全不同的答案。
▲bilibili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邁入主流視野
35以下的人大致都聽過Bilibili,尤其是20歲左右的人,他們是Bilibili彈幕的主力軍;而35歲以上的人,就算聽過Bilibili,知道彈幕,但在他們會更習慣在愛奇藝、優酷上看視頻。
這既是Bilibili的優勢,也是它的困境。Bilibili號稱“聚集了1.3億年輕人”,我不質疑這些年輕人的消費能力和影響力,但如果Bilibili想進一步做大,要做的就是吸引消費能力更強,話語權更大的,35歲以上的人關注Bilibili,并進一步穩固自己的基本盤——畢竟年輕人們也遲早要超過35歲的。
▲bilibili開始將內容擴展到主流,如文化、科技
曾有人覺得Bilibili是典型的圈內文化——二次元、亞文化、COSPLAY等聽上去確實不那么主流,所以《后浪》來了。而且細心觀察,我們可以發現視頻里,除了何冰演講,其他的內容全部都來自于Bilibili的UP主們(即視頻上傳者)。而且,這些內容都是相對主流的:文化、科技、音樂、旅游、體育。
《后浪》是Bilibili出圈的一大步,這步走好了,就類似淘寶,風頭無兩;這步走不好,就類似人人網,泯然眾人。
求“大V”轉發
當然,這次《后浪》的大熱,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大V”的加入。對于Bilibili來講,能稱得上“大V”的,只有人民日報、央視這些官媒了。在五四這天,官媒是一定要發聲的。不僅要自己發聲,還要提攜民間的聲音。而《后浪》的出現,恰好填補了后者的空缺。
▲這個“風口”,《后浪》包了
其實每個時代都有“后浪”,“后浪”也終將變成“前浪”。而真要在這世上留下了些什么,更重要的是靜下心來做點東西。從這個角度講,優秀的年輕人不一定在Bilibili上,那些默默無聞但是踏踏實實的年輕人,才是真正推動這個世界前行的后浪。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旨在分享,如有關于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及時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