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品牌建設,更重要的是提升企業、產品在社會流行和社會文化之中的輿論影響力,從而為產品的銷售和企業的經營營造良好的輿論生態。企業要借助這種在消費決策、在行業發展、在公共輿論中的話語體系,去影響相關的各方群體,如消費者、行業人士、股東、公眾、政府等……
這是今天無論B2C企業還是B2B企業共通的品牌建設目標,就是打造自己有強大打動力、競爭力的話語體系。該體系具體來講就是包括了用戶口碑、行業決策標準、社會公共輿論這三個組成部分。
1、知識品牌
在今天的營銷行業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術語叫做種草學。消費者是先被種草,然后下單。怎么跟消費者種草呢?關鍵是給消費者分享和產品使用相關的、對消費者有效的、并且通過消費可以證實的知識。
比如完美日記在小紅書的崛起,是從給消費者分享口紅試色、如何畫眉毛、如何使用眉筆等美妝知識開始的。比如小米手機,它的抖音官方號經常給消費者分享各種手機攝影技巧與方法,如超廣角怎么拍、慢鏡頭怎么拍、閨蜜怎么拍,咖啡店怎么拍等等。
和B2C相比,B2B的產品在使用時通常需要具備更加專業的知識,這些知識對于B2B產品的目標顧客來說也更加重要,甚至可以代表其職業技能、專業有力。所以把這些知識分享出去,對于自身以及對于目標顧客都是很有價值的。這就像彼得·德魯克在《后資本主義社會》一書中所說,知識是今天唯一有意義的資源。
對于知識品牌來講,它包括了三個組成部分:知識、人格、信任。
知識代表著產品的使用方法與技能、產品使用體驗;人格代表產品的感性價值,以及產品背后的品牌個性與企業形象。而信任代表著產品提供給用戶的信用背書,以及和用戶所建立的連接關系。
知識品牌的建立,就是通過生動、有趣有用的知識分發,與目標顧客建立人格連接,最終成為顧客的信任代理。
舉一個類似的例子。近年來各大汽車企業紛紛開始打造技術品牌,技術是今天整個汽車業智能革命、汽車品牌向上發展突破的關鍵所在。對消費者來說,這些代表著智能駕駛、智能網聯、模塊化造車架構、動力、電池等種種技術的品牌過于專業,不好理解,而且這些技術品牌也不是消費者最終的購買物,而是產品背后的一種依托和背書。這一情形,與B2B企業的技術傳播較為近似。
但是技術品牌的傳播,重要的不是靠幾十頁的產品手冊,長篇大論的技術介紹PPT去詮釋去傳播,從而要消費者掌握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借助今天的內容平臺,通過生動化、形象化的知識科普,通過塑造知識品牌讓用戶感知的企業的技術領先、品質一流、值得信賴。
比如長安汽車的藍鯨動力平臺,它是打造了藍小鯨的家族化虛擬形象,通過微信表情包、趣味科普圖文、還有盲盒玩具去塑造人設,從而完成技術品牌的傳播。
比如比亞迪前段時間力推的刀片電池,除了企業內部人士和專家學者的站臺講解、科普視頻,更主要的傳播是在B站所打造的“刀里刀氣奇妙安全知識研究所”,在微博打造的“奇妙的安全知識增加了”話題和藍V互動,在抖音打造的“迪家技術流”話題專欄,通過各種生動化的內容知識去普及刀片電池,這一波技術傳播幫助比亞迪的升值大幅上漲。
還有像小鵬汽車所打造的知乎分享矩陣,官方機構號、創始人個人賬號、企業高層和工程師賬號、小鵬員工個人號,以及汽車領域尤其電動車領域專業創作者一起發聲,輪番登場,去解答電動車相關問題,小鵬相關問題。這個賬號矩陣,保證了小鵬汽車在知乎的曝光度和正面影響力,也激勵了小鵬的員工們都來成為小鵬汽車的代言人。
這些才是企業內容科普、知識分發的正確姿勢。羅振宇有一句話叫做,把貨當成知識賣,把知識當成貨賣,這句話我覺得特別合適B2B營銷。
2、要素品牌
對最終產品質量和功能起到關鍵作用的零部件或原材料,被稱為“關鍵要素”。
比如CPU之于成品電腦,這就是一個關鍵要素。所以英特爾選擇將CPU打造成為品牌,讓“intel inside”出現在各家電腦廣告上,并貼在各個電腦產品上,這讓消費者相信使用英特爾CPU的電腦就是最好的電腦,英偉爾由此獲得針對所有電腦廠商的話語權和影響力,攫取了超額利潤。
這種在最終成品消費市場,將產品的關鍵要素打造成為品牌,左右最終消費者的購買決策,從而影響下游生產商的方法,就叫做要素品牌。
它的實施邏輯就是這些要素的供應商,跳過下游的成品生產商,直接針對最終成品購買消費者進行品牌打造和傳播推廣,通過影響他們的決策行為,從而倒逼成品生產商對自己產生更強的供給需求。
要打造要素品牌,可遵循的步驟如下:
第一步,最終產品的顧客價值鏈分析。
要打造要素品牌,首先你得知道在最終成品市場,到底是哪些產品要素在起關鍵作用,能否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決策。這直接決定了你是否需要打造要素品牌,以及如何打造。
比如對于一個服裝品牌而言,一件衣服作為成品,那么它的面料、裁剪、設計和設計師、包裝、代言人、賣場、店面裝修和服務,這些都是有價值的要素。
正是看到了面料在成衣中的基本價值,所以杜邦公司打造了面料品牌萊卡,萊卡的logo跟衣服的吊牌掛在一起,讓消費者明白這件衣服使用了高級面料打造,由此萊卡面料開始在服裝業流行。
再比如說,對于新能源汽車而言,人們比對傳統汽車更加關注其智能、安全的屬性。這就意味著,電池供應商是非常值得考慮將電池打造成為要素品牌的。
第二步,要素產品的品牌化
在一個產品的顧客價值鏈上找到關鍵要素以后,接下來要做的就是要素產品的品牌化。品牌化是為了便于被最終消費者所識別及記憶。
所以要取一個好記、瑯瑯上口的名字,做一個醒目、易辨識的logo,別用行業術語、技術概念做品牌名。
第三步,打造消費標準
最后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努力把自己這個要素品牌,變成最終消費者在購買產品時的一個重要決策因素和選擇標準。
對于要素品牌來說,營銷的目標是把自身產品置于最終消費者購買的決策場中去思考,讓自己成為消費者的購買標準,影響消費者的決策和購買行為。
為實現這一目標,常用的營銷方式是聯合營銷。比如英特爾和PC廠商共同推廣英特爾品牌,杜邦的萊卡跟服裝品牌共同推廣,做無菌包裝的利樂讓自己的LOGO出現在各大飲料廠商的產品包裝上。
這就是關于要素品牌的打造方法。
3,社會品牌
社會品牌就是打造品牌的社會影響力,從而去贏取行業話語權和社會輿論優勢。企業借助這一品牌的勢能,去影響客戶決策,甚至行業政策制定。
其打造方式就是展示企業對于整個行業、社會、公眾、國家和世界的貢獻和重要意義。
人類是天生的故事動物,早在遠古時期,我們就習慣于在夜晚來臨時坐在篝火前,聽部落的老人們講故事。一直到今天,成年人平均每天還會花6%的時間去欣賞故事。
為什么人類熱愛故事?這是因為我們總是通過故事來理解自身處境,追尋自我存在的意義。我們在故事中理解我們周圍的世界,學習各種社會行為規范、社交技巧,并學會理解他人。
所以社會品牌的打造,就是通過故事化的技巧,展示企業對社會大眾生存處境的關注,對人們的意義是什么,從而贏得社會層面的認同。
再如IBM,2008年IBM提出了著名的品牌口號“智慧的地球”。展示IBM的智能技術在各行各業、生活的各方各面的應用。包括智慧的醫療、智慧的交通、智慧的電力、智慧的貨幣、智慧的零售、智慧的城市等。
但這個口號更多還是一種行業營銷行為,它離大眾消費者很遠,普通人看不懂IBM在講什么,只是看起來IBM很強大,很厲害。其實這也是IBM廣告一直以來的通病。
所以在2014年,IBM又提出了“Made With”戰略,意即攜手。開始強調在IBM的業務背后,它與每個人生活的聯系。
比如有一條視頻廣告叫做《IBM Made With系列廣告之幸福的媽媽》,它讓IBM的客戶,樂友孕嬰童首席運營官龔定宇親自現實說法,講解他們采用了IBM的業務,通過數據分析為中國數百萬的媽媽寶貝們提供更好的產品和服務。
還一條《可信賴的真品》,IBM讓意大利帕馬森雷佳諾干酪同業公會作為故事講述者,強調他們在制作奶酪的過程中,利用大數據分析,追蹤牛奶的來源,從而杜絕假貨。
這樣子,廣告就不只是做給IBM的客戶去看,也和普通人息息相關。展示了IBM對于整個社會,不同的大眾消費者的意義和貢獻。這幫助IBM強化了企業理念,樹立了社會責任形象,提升了企業在行業乃至社會、政府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這就是社會品牌的打法。其實對于B2B企業來說,社會品牌的打造,一定要回答這么幾個問題:
1、產品從何而來?
2、企業為什么存在?企業對于這個世界的意義是什么?
3、企業如何看待自己的客戶、員工、上下游伙伴和相關利益方?
4、企業如何看待自己所處的行業、對何對待社會與國家?
想清楚這些問題,企業才能找到自己的價值和位置所在,才有機會把自己變成一個社會品牌。
以上三種方法,適合不同行業、不同類型的B2B企業去打造品牌。
如果你的B2B企業給目標客戶提供的是整體型解決方案,那就打造知識品牌,或者如果企業的行業地位和實力足夠的話,那就打造社會品牌。如果企業給目標客戶提供的是最終消費成品的關鍵材料和技術,那就打造要素品牌。
但是不管哪種品牌打法,最終目標是為了幫助企業構建輿論生態,最終影響客戶口碑和決策標準。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旨在分享,如有關于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及時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