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承認,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很多中國企業習慣于一種自然增長。巨大的發展空間與市場機會,使得企業的管理呈粗放狀態,對計劃管理這個最基本的職能,認識膚淺。而數字化下的企業轉型變革,不但要求產品服務快速反應,更要求做到專注、極致,那么折射到管理上也應該更加“專業”。否則,即便你看到了機會,也會讓機會溜走。
在上周的文章「年底了,2021年計劃怎么定?」中,我們講到了計劃管理的意義,以及如何做計劃管理。
我們必須深刻明白計劃管理的重要性:因為指向未來,所以疏忽不得;因為指向行動,所以環環相扣;因為是一門專業工具,所以必然有過硬技術要求。
01
計劃管理中常常出現的漏洞
1. 有要求,無承諾
如果只講要求,下屬沒有辦法去干。當你在提出要求的時候,一定要把承諾也給出去。
我發現大家做管理者久了之后,很容易體諒下屬,不再要求。或者即便有要求也沒有那么明確,都是建議供參考,呈現出一團和氣、互相尊重的氣象。其實,這個“尊重”是打上雙引號的,因為它體現的是尊重頭銜、尊重職位,并沒有體現出尊重真正的價值貢獻、尊重能力。如果只是尊重權利,那么這種“尊重”我建議拿掉。
2. 有目標,無衡量
和第一種錯誤相關聯,在日常工作中只把目標設立了,做到哪兒就算哪兒,而且對于虧損、對于目標沒有達成,甚至可能到了熟視無睹、見怪不怪的狀態。比如半年過去了,我們離設定的目標有很大的距離,但是大家一點也不緊張,虧損數字擺在上面也覺得很正常,這樣的習慣一定要調整的。必須讓所有人明確,設定目標,就一定會設定檢驗目標的衡量標準。
3. 有衡量,無量化
在計劃管理中表達得非常含糊,都是“盡量完成”、“正常推進”、“更好的提升”、“努力的打造”、“盡可能的改進”等此類表達方式,都沒有動作的表達。或者在計劃中看不到重點,不知道每個月的重點是什么。如果沒有重點,就不可能真正的把資源安排好。因為資源一定是不夠的,資源一定要去到重點的地方,才可以產生效力。因此需要把衡量目標的標準量化,才可以安排資源的匹配。
4. 有計劃,無措施
必須明確要求,大家無論做任何報告,一定是要有目標、有時間進度、有檢驗的標準、有結果、有責任人,這就是計劃管理的習慣。比如行情不提供機會的時候,我們就不討論行情,只需要討論能找到的機會,獲得機會的原因分析不到的話,就很難調整到位。
5. 有過去,沒未來;有數據,沒行動
我們經常看到月度的經營分析會議,大家的重心都在總結上,沒有在下個月的計劃中,我們花費絕大部分時間在做上個月的總結,卻極少拿出時間來做下個月的行動安排,如果長久下去,我們就只有過去沒有未來,想想都是一個可怕的事情。
當你總結出當下的數據與年度計劃的差異非常大,就要感到壓力,立即行動。但現實中常常是只有數據,沒有關于數據差異存在的原因,以及改進的計劃在哪里、怎么把差異搶回來等。沒有行動安排,總結就毫無意義。
6. 有繼續,沒安排
前期經營遺留下來的差異,被保留了下來,但是在目標加大之后,一些特殊措施的安排,這是需要大家特別關注的。對此我向大家建議,一定要加強計劃管理的能力,這是最基本的管理職能,不會運用這個職能在日常工作中,就意味著你不會做管理。
以上這些錯誤,如果糾正過來,就可以讓計劃管理落實到日常工作中,為目標配上衡量的標準、量化標準、行動及措施。
02
管理者需要做出四個根本性的改變
讓計劃管理落實到日常工作中,讓年度的目標可以努力去達成,需要管理者做出四個根本性的改變:
1. 如何讓自己的工作為公司經營目標服務。
管理者所做的所有努力一定是要跟經營目標結合,用經營目標來衡量所做的事情是不是需要。就像我曾經在企業中做的工作一樣,從我的角度來看,就是要努力幫助大家學會經營,懂得方法,持續進步,快速行動。我的目標就是幫助大家為公司經營目標服務,
2. 如何讓自己的工作能夠改進之前所存在的重大問題。
重大問題如果可以解決的話,管理崗位貢獻就被體現出來。
3. 如何讓自己的工作體現所擔負崗位的核心價值。
每個人所在的崗位,價值會有所不同,但一定會有兩個核心價值要明確:一是大家都是管理者,所以對激活人的價值必須表現出來;二是大家是公司績效的承擔者,所以必須讓績效的價值要呈現出來。每個崗位所擔負的這個核心價值必須明確下來。
4. 如何創新成長。
今天遇到的挑戰已經不是簡單的挑戰,它有復雜性,有行情的復雜性,市場的復雜性,還有個人認知的復雜性,所以需要我們有能力去創新。
03
訓練 OGSM-T 工作方法
在企業日常管理中會有一個工作方法,稱為OGSM-T,如果認真依照去做,就會看到效果。
1. 目的(Objectives)理解的能力
要有對目的理解的能力。比如我在新希望六和時,我們目的就是:成為世界級農牧企業。
那么就意味著:要擁有全球市場,整合全球資源,建設世界級品牌,成為全球產業領袖。我們就一定要加大海外的擴張與成長,努力的加大整合全球資源,無論是采購、原材料技術和資金,運營效率都比別人高,讓我們真正具有品牌溢價和增值的部分,真正的成為行業的領袖。
我們的目的還有企業宗旨,如“為耕者謀利,為食者造福”。
這句話怎么來理解呢?這意味著,一定要先分析消費者得到了什么,相關的合作者得到了什么,最后才是我們得到了什么。這才是真正的為耕者謀利。
同時還要想,是不是幫助員工成長,讓隊伍感覺到激情和美好。食品安全,在購買的支付能力上,在生活可靠性上,我們做了多少努力?我們經營計劃一定是要對這兩句話負責,要把所有的計劃行動與其掛鉤。
2. 目標(Goals)設立和展開的能力
我們的使命、愿景與理念,必須化解為目標,要保證目標是可以衡量的,可以被檢驗的,同時可以用信息和圖表去表達的,而且是一直被跟蹤的,這就是目標的部分。
3. 策略(Strategies)制定的能力
從目的變成目標之后,就要有策略,它是達成目標最重要的選擇。它基本落在兩個地方,一是業務策略,二是組織策略。
策略需要回答,業務如何去做、組織上如何安排資源。所以對策略要有非常明確的判斷,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你的關鍵成功要素,把這個關鍵點找到,策略就會明確。我希望策略不要太多,然后把資源配置在策略上,資源不足就去尋找資源。
4. 衡量標準(Measures)的設立能力
有了策略就必須要有量化和檢驗的標準,就好比說我們是好人,這是策略,那么就要有檢驗標準,比如每天做一件好事就是標準。類似于所說的考核。企業關心什么,就衡量什么;只有衡量你想得到的,你才有可能得到;沒有衡量就沒有管理。
5. 行動方案(Tactics)的設計能力
接下來要有行動,如果沒有行動就沒有辦法真正實現目標。所以要有能力去設計行動,包括具體的活動,完成這個活動所具有的競爭優勢,負責人,用什么時間去完成,每個月安排檢查等。(本文完)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旨在分享,如有關于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及時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