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每天的下午茶時間,在這個困意滿滿的時刻,最適合點杯冰美式清醒一下,不過每次點單的時候,總是會思考一個問題,星巴克,為什么沒有小杯選項?
星巴克的杯子規格,最小的不叫小杯,叫中杯,中杯叫大杯,大杯叫特大杯,三個杯子對應的英文分別是tall/grande/venti,而關于中杯/大杯/超大杯的梗,就連我們的羅老師也曾被它逼“瘋”。
相信部分消費者也會在店內點單時,遇到以下迷惑情況
消費者:我要小杯
店員:不好意思,我們這里沒有小杯,只有中杯
消費者:那我要一杯中杯
店員:你好,是小杯嗎?最小杯對吧?
消費者:???
其實呢……星巴克是有小杯的
但是菜單欄上從不顯示
(小杯:我到底做錯了什么,要把我逐出菜單?)
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星巴克一定要把小杯/中杯/大杯,叫成中杯/大杯/超大杯?,說得直白點吧,隱藏小杯的存在,直接從中杯開賣可以增加銷售額。
當然,事情也沒這么簡單,讓我們接著看下去
魔性slogan,星巴克沒有小杯
“如果去星巴克買咖啡,要記得他們沒有小杯,中杯就是最小的”。這句話你身邊那位最懂吃喝玩樂,最有B格的朋友一定對你說過吧,第一次聽到的時候覺得,哇!感覺好與眾不同。
久而久之,這也成為了星巴克的一個標志以及品牌文化的傳播記憶點,什么小杯?根本不存在的。本來只是店內杯子設立規格的小知識,但說的人多了,消費者自然加深了對星巴克的印象,看來,民間slogan的威力也是不容小覷。
設置價格錨點,玩消費心理戰
星巴克以中杯咖啡作為銷售起點,從消費心理學來講,這種做法是為了設置價格錨點,當設置一系列的價格差異的產品,這時候產品之間會形成價格錨點,從而影響人們對物品價值的判斷,暗中提高銷量。
價格描點:即商品價格的對比標桿。營銷中,企業通過各種錨點招數,或者利用對比和暗示來營造幻覺的手段,動搖人們對于貨幣價值的評估。
一旦形成價格描點,潛意識中顧客對咖啡價值的判斷就會被影響,同時也很容易將顧客的決策目標鎖定到中杯、大杯,進而接受更高水平的消費,畢竟,有時候消費者的心也是非常不堅定的。
啥都不怕,就怕店員說“你確定嗎?”
“只要加3元就能升大杯哦”
“您確定嗎?”
前一句話提醒了消費者,“差價才3元,很劃算!”
后一句話提醒了消費者,“我買中杯是不是不夠,換成大杯吧!”
有些時候,通過設問“大杯還是中杯”而不是直接詢問“需要哪種杯型”,給出做出選擇的心理暗示,從而引導你的決策,消費者就這樣一步步“心甘情愿”地購買了“大杯”星巴克。而把小杯叫做中杯,中杯叫做大杯的這個行為也能讓消費者產生更劃算、產生心理滿足感。
消費者以為自己占了便宜,其實是品牌自己占了便宜,因為對星巴克來說,中杯到大杯、超大杯,除了多用一些原料(忽略不計)和換了個大杯子外,制作工藝和時間成本基本一樣。
在直線管理咨詢的專業顧問看來,品牌背后的定價策略,也是一門很深厚的學問,每一個品牌行為背后,都藏著一個“理性”經濟學,為了引發顧客的“非理性”消費行為,必須先深入研究人的消費心理。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旨在分享,如有關于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及時聯系!》